2025年7月13日的清晨,高埔岗老街的青石板路还浸在晨露里,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舞跃狮腾”突击队的成员们已经忙碌起来。三脚架支起的声响、相机包拉链的拉动声、年轻人们此起彼伏的笑语,像一串轻快的音符,为这条静谧的老街注入了鲜活的气息——他们正在布置“青春照相馆”,准备用镜头为社区里的人们编织一场关于时光与自我的美梦。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的阿姨 李泽摄
当突击队队长李泽和指导老师余畅注意到这位环卫阿姨时,一个想法在他们心中同时萌生:邀请她成为“青春照相馆”的主角。面对邀请,阿姨起初腼腆推辞:“还得干活呢。”李泽和队员邝炜明二话不说,接过扫帚替她清扫起来。看着年轻人笨拙却认真的动作,阿姨终于笑着点头。由于阿姨听力不佳,精通客家话的队员韦宝星主动充当“翻译”,在耐心沟通下,阿姨眼里的紧张逐渐化为信任。
图为团队成员与阿姨沟通 陈奕敏摄
在青春照相馆里,队员们用关怀为阿姨开启了一场“焕新”之旅。林乐淩同学为她细心化妆:温热的毛巾轻拭面庞,眉笔勾勒出被风霜淡化的轮廓,腮红与唇釉为常年劳作的肤色添了一抹亮色。更衣环节,阿姨第一次触摸到旗袍的光滑面料,手指微微发颤。“真好看!”当她身着红色旗袍走出时,队员们由衷的赞叹让她挺直了腰背,镜中的自己仿佛穿越时光,重现青春。
图为团队成员为阿姨化妆 韦宝星摄
交流过程中,因阿姨不太懂普通话,精通客家话的韦宝星同学立刻成为沟通的“桥梁”,一来一往间,隔阂慢慢消散。大家这才知晓,阿姨有先天性听力障碍,家境贫寒,全靠高埔岗街道帮扶才慢慢稳定下来。助听器是街道捐赠的,像给她的世界开了扇小窗;日常油米等物资,也有街道关怀。阿姨说这些时,眼角眉梢都是感激,把街道的好记了一遍又一遍。谈及拍照经历时,阿姨的双手不自觉地绞在一起,指节处的老茧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以前啊,就是社区送米面油来的时候,站着照个相,自己从来没有拍过这种正式的照片。”她的声音轻得像一片落叶飘过,眼角却泛起羞涩的涟漪。 访谈中,阿姨缓缓打开话匣子:16岁就失去父亲,父亲曾统领三个单位,但忙碌的工作让他难顾家庭。母亲拉扯八个孩子,难免有疏忽,自己打小就学会独立,慢慢养成勤劳能干的性子,这性子陪她走过许多艰难时刻。如今除了环卫工作,她还在自家小块地种菜自给,菜叶子上的虫眼,都是生活的印记。她每天从早6点忙到11点半、下午2点半到5点半,独自清扫高埔岗文化广场周边街道,那片街道被她扫得像面镜子。因热爱劳动、爱干净,她常被居民夸赞。说着说着,阿姨的眼角泛起细碎的光,那笑意里裹着岁月的咸涩,又透着温软,像夕阳下晾晒的粗布衣裳——风吹日晒的痕迹里,藏着细密的暖。
图为团队成员与阿姨交流 骆小惠摄
访谈结束,陈卓和唐馨引着阿姨往摄相室走去。队员与老师簇拥在侧,镜头亮起的瞬间,阿姨肩膀还绷着些微紧张,脸上表情不太放得开,显得格外拘谨。她低着头感慨道:“这辈子还没正经拍过照片呢,结婚那会儿家里穷,连张结婚照都没留下。”可听着“阿姨您笑起来特别精神”“就这个动作特别优雅”的赞美,那份拘谨渐渐消散,嘴角慢慢扬起自信的弧度。快门“咔嚓”作响,将这些松弛又明媚的瞬间,定格进光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