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神农链团队探秘清潭沟:解码“仙草”的生命原境与文化基因
团队成员:张钰麟、朱雨轩、朱可馨、姚豪杰、崔涵
(2025年8月19日霍山讯)云涌千峰,溪鸣幽谷。在霍山县中药产业发展中心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南京财经大学神农链团队深入大别山腹地的清潭沟霍山石斛原种保育基地,在近乎原始的高山秘境中,触摸“中华九大仙草之首”——霍山石斛(米斛)的生命本源。以科学之眼记录下严苛生态密码,更带着这份自然启示走进安徽大别山霍斛科技有限公司霍山石斛文化馆,在千年医药智慧的回响中,完成了一场从峭壁仙草到文化瑰宝的认知升华,为数字技术赋能道地药材振兴积蓄新动能。
高山寻真:清潭沟里的“生命方舟”与道地性密码
踏入清潭沟原种保育基地,时间仿佛在此凝滞。参天古木蔽日成穹,泠冽山泉凿石成潭,空气里饱和着苔藓与腐殖质特有的清冽湿润。这里没有整齐划一的大棚,只有陡峭岩壁与苍劲古树上悄然附生的丛丛精灵——真正的霍山米斛野生种群。“此处是霍山石斛最后的‘基因方舟’,”保育基地负责人驻足于布满青苔的岩壁前,轻抚一株形态精巧的米斛,“保育基地的核心使命,就是守护这片近乎绝迹的原生境,留住‘道地性’的原始火种。”
(图为清潭沟霍山石斛原种保育基地朱雨轩供图)
“道地药材之魂,深植于其不可复制的生命原境。”负责人强调,清潭沟的价值在于完整保存了米斛赖以存续的生态链——特定的海拔高度(600-800米)、终年缭绕的云雾、富含矿物质的溪流、精确的温湿度区间(温度18-22℃,湿度>85%)以及岩石苔藓上独特的微生物群落。米斛的生存法则近乎严苛:根系悬附岩壁,仅靠吸收雾气露珠及岩表微量养分维生;渴求高湿却惧怕积水,依赖散射光却畏惧烈日,需要凉爽却难抵严寒。“唯有历经千万年自然淬炼于此种‘高山流水’之境,方能淬炼出‘救命仙草’的独特药性禀赋。”
(图为团队成员记录石斛生长状态朱雨轩供图)
团队成员沿着溪流、岩壁、林下缓坡细细探寻。俯身近距离观察米斛根系如何与湿润的青苔、岩石共生,感受其生命的坚韧与精巧;仰头凝视古树枝干上的附生群落,记录植株的分布特点、生长姿态以及与周围蕨类、苔藓形成的生态关系。“站在这里,亲手触摸到岩石上生长的米斛,呼吸着饱含水汽的空气,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道地’,”团队成员崔涵在溪边石头上记录时感慨,“这份来自深山的真实体验和生态观察,是任何实验室数据都无法替代的财富。我们希望能系统梳理这些观察与思考,为未来中药产业的振兴提供最直观、最有温度的参考,让更多人理解并珍视这份大自然馈赠的‘生命密码’。
(图为石斛原种保育基地内自然生长的野生石斛张钰麟供图)
文脉寻根:文化馆里的千年“仙草”史诗
带着清潭沟的生态震撼与数据收获,团队走进安徽大别山霍斛科技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霍山石斛文化馆。厚重的历史帷幕在此徐徐拉开,“仙草”穿越千年的文明足迹熠熠生辉。
在专业讲解员的引领下,一部石斛的“活态史诗”展现在眼前:
典籍定鼎:《神农本草经》尊其为“上品”,载其“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名医别录》详述其功效;至唐代《道藏》更将其钦定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确立其“救命仙草”的至尊地位。
帝王贡珍:唐宋时期,霍山石斛成为皇家御用贡品,专设“采斛使”深入大别山艰难采撷,其珍稀与尊贵可见一斑。
圣手礼赞:药王孙思邈视其为延年要药;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详述:“石斛甘平,厚肠胃,补虚羸,强阴益精”;近现代名医施今墨、蒲辅周等皆盛赞其滋阴清热、益胃生津、明目强腰之神效。
(图为文化馆工作人员为团队成员讲述石斛由来张钰麟供图)
尤为震撼的是文化馆对“仙草之首”地位的深度阐释:展墙上,《道藏》九大仙草的图文并列——霍山石斛高居榜首,其下依次为天山雪莲、三两重人参、百二十年首乌等稀世珍品。“位列《道藏》之首,绝非虚名,”讲解员指向泛黄的古籍影印页,“这源于道教对长生奥秘的极致探索,更是千年实践对其‘滋阴圣品’‘续命仙草’功效的至高认证。”一件件历史器物、一幅幅古法炮制流程图、一句句医家箴言,无声诉说着石斛融入中华医药血脉的厚重历程。
“站在这里,才真正触摸到‘仙草’二字的千钧之重,”团队成员朱可馨凝视着展柜中的清代采斛工具感慨,“它不仅是岩壁上的精灵,更是中华文明对生命健康不懈求索的智慧结晶。文化自信,才是道地药材走向世界的灵魂根基。”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文化馆张钰麟供图)
青年使命:当“数字链”遇见“仙草魂”
清潭沟的溪涧回响与文化馆的千年余韵,在南京财经大学神农链团队心中激荡起澎湃的使命感。“神农链”之名,本就承载着以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赋能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理想。此行,更让这一使命有了坚实的落脚点:
守护生命原境:清潭沟的生态数据是道地性的“自然基因”。团队将探索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原生境动态监测网络,运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地记录环境参数与保育活动,为这片“活体基因库”打造数字护盾。
传承文化根脉:文化馆的千年史诗是道地性的“文化基因”。团队计划研究利用区块链建立石斛古籍验方、道地认证史料、传统炮制技艺的“数字人文档案”,确保文化传承的权威性与永续性。
铸就信任通途:从清潭沟的“环境指纹”到文化馆的“历史认证”,最终指向消费者对“真品、精品”的渴求。团队将着力设计融合生态数据、文化背书、生产溯源的可信链系统,为每一份霍山石斛赋予贯通古今、透明可验的“数字身份证”。
“此次探秘,让我们读懂了两组密码:清潭沟书写的是自然的密码,文化馆传承的是文明的密码,”团队负责人张钰麟总结道,“‘神农链’的使命,正是以数字技术为桥,连接这滋养‘仙草’的双重基因,让来自大别山的自然瑰宝与文化精粹,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芒——从深谷秘藏,走向国民健康。”
(图为团队成员在石斛原种保育基地合影张钰麟供图)
山岚轻抚清潭沟的峭壁,石斛于静谧中吐纳天地精华;文化馆的灯光晕染着古老的智慧,延续着“仙草”不朽的传奇。南京财经大学神农链团队的此次深谷之行,是一次对道地药材生命原点的溯源,一次对中医药文化根脉的朝圣,更是一群青年学子以数字智慧守护千年传承的庄严启程。当区块链的“信任之光”照亮大别山的深谷幽兰,当科技的温度浸润《道藏》墨香中的古老荣光,霍山石斛的复兴之路,便在自然馈赠与人文传承的交响中,奏响从仙草传说到产业传奇的新乐章。
文编:张钰麟
供图:张钰麟、朱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