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晨光穿透武当山的薄雾,为青翠的山林镀上一层金边。湖北医药学院“森”灵奇愈实践队的第十九日实践,便在这片充满生机的自然怀抱中拉开序幕。从山间的身心疗愈到社区的环保播种,队员们用一天的时间,将自然的馈赠与守护的责任编织成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晨间武当:在自然韵律中对话健康
清晨六点,武当山南神道景区的观景平台上已响起整齐的呼吸声。实践队队员们身着统一队服,以一场行云流水的太极晨练开启了当天的行程。队长率先起势,沉肩坠肘间,手臂如柳枝轻摇,脚步似磐石扎根,身后的队员们紧随其后,招式舒展间与山间的风、林中的鸟、石上的露形成奇妙共鸣。抬手时,仿佛揽住一缕穿林而过的清风;落步时,恰似与亿万年形成的岩石完成一次默契击掌;呼吸吐纳间,肺腑中灌满的是带着草木清香的山间清气。
晨练刚歇,队员们便迅速切换角色,在观景台旁支起简易服务台,为早起的游客和周边居民提供健康监测服务。“大爷,您坐这儿歇会儿,我给您测个血压。”队员小张扶着一位白发老人坐下,熟练地将血压计袖带缠在老人手臂上。电子屏上的数字跳动着,与远处山峦的起伏形成奇妙呼应——自然的韵律与生命的体征,在此刻完成了一场跨越维度的对话。
监测过程中,队员们不仅记录数据,更耐心讲解健康知识。“山里湿气重,您平时晨练别太早,等太阳出来再活动更合适。”“您这血压稍微有点高,回去记得少盐少糖,多吃点新鲜蔬菜。”专业的建议混着山间的清风,悄悄钻进人们心里。一位常年在景区晨练的居民王阿姨感慨道:“这些娃娃比自家孩子还细心,不光给我们查身体,还教我们怎么保养,真是把健康送到家门口了!”
阳光下,监测设备的金属外壳反射着微光,与周边的绿树红花相映成趣。队员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将“与自然共生”的理念,藏进每一次血压测量、每一句健康叮嘱里,让科学守护与自然疗愈在此和谐共生。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实践地打太极。黄雪颖供图
午后社区:让环保种子在童心扎根
午后两点,实践队辗转至武当山路北社区。刚走进社区活动中心,就听见孩子们雀跃的欢呼——原来怡敏社会实践队早已在此等候,两个团队携手筹备的“森林守护者”主题活动,正等待着小主角们登场。
环保课堂上,队员小李化身“森林讲解员”,用生动的动画短片揭开森林的奥秘:“小朋友们看,这片大树就像地球的‘肺’,每天能吃掉好多好多二氧化碳,再吐出新鲜的氧气给我们呼吸。”她指着屏幕上郁郁葱葱的树林,声音里满是感染力,“可是现在,有些森林正在慢慢消失,小动物们都快没有家了……”孩子们的表情渐渐严肃起来,清澈的眼睛里写满担忧。
当被问到“我们能为森林做些什么”时,一双双小手齐刷刷举了起来。“我知道!不能乱扔垃圾!”“要节约用纸,因为纸是用树做的!”“我爸爸说,每年植树节都要去种树!”孩子们稚嫩的回答里,藏着对自然最朴素的热爱。队员们趁机拿出准备好的环保手册,将“拒绝一次性用品”“做好垃圾分类”等具体行动,变成孩子们能听懂的“守护秘籍”,让抽象的环保理念落地成可触摸的日常实践。
最热闹的环节当属手绘森林徽章。孩子们围坐在长桌旁,手里握着五彩画笔,在圆形徽章模板上尽情挥洒创意。穿红裙子的小姑娘画了一只抱着松果的小松鼠,扎羊角辫的小男孩笔下是长满蘑菇的大树根,还有个腼腆的小男孩,在徽章边缘画了一圈小小的爱心——“这样森林就不会受伤了”,他小声解释道。队员们在桌间穿梭,时而帮着调色,时而为创意点赞,活动室里满是颜料的清香与欢快的笑语。
当孩子们举起佩戴着自制徽章的小拳头,用清脆而坚定的声音宣誓时,整个房间仿佛被一种神圣的力量填满:“我志愿成为森林环保小卫士,爱护花草树木,节约每一滴水,不乱扔垃圾,让森林永远漂亮!”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孩子们脸上,徽章上的色彩在光影中跳跃,像一颗颗正在发芽的种子,在童心深处扎下根来。活动结束时,队员们分发的环保书签和绿植小盆栽,更让这份守护的约定有了具体的寄托。

图为孩子展示手绘森林徽章。黄雪颖供图
日夜交替:让生态理念持续生长
暮色渐浓,实践队的队员们踏上返程的路。车窗外,武当山的轮廓在夕阳中愈发柔和,社区里孩子们的笑脸与山间晨练的身影在脑海中交替闪现。这一天,他们既在自然中汲取疗愈的力量,又将守护的责任传递给更多人,完成了一场从“感受自然”到“守护自然”的完整闭环。
正如队长在日记中所写:“自然的疗愈从不需要刻意宣讲,环保的种子也不必用力播撒。当我们在太极中与山林共鸣,在监测中传递健康,在课堂上点亮童心,那些关于生态与共生的理念,早已像山间的雾气一样,悄悄浸润了每一个角落。”
第十九日的实践已落下帷幕,但“森”灵奇愈实践队播下的种子,正在自然与人心间慢慢生长。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种子会绽放出更繁茂的绿意,让健康与环保的理念,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注脚。(通讯员:顾雪玉徐小康)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怡敏社会实践队队员及孩子们合影。黄雪颖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