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傍晚,十堰市茅箭区上海路香榭丽小区夜市渐次热闹起来。湖北医药学院“森”灵奇愈社会实践队在此参加健康夜市,一场以高血压防治为主题的科普活动悄然启动。没有花哨的互动环节,没有喧闹的宣传口号,队员们以专业的健康知识为内核,用贴近生活的传播方式,让医学科普自然融入市井烟火。
精心筹备:让专业知识贴近生活场景
为确保科普内容既专业严谨又通俗易懂,实践队前期做了充分准备。队员们结合社区中老年群体的认知特点,将高血压防治的核心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呈现形式。在宣传单页设计上,采用“视觉化+场景化”的编排逻辑:将“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的抽象标准,通过“啤酒瓶盖平平一盖”的示意图具象化,旁附“一勺酱油≈1克盐”的生活提示;“适宜运动清单”中,散步、太极拳等项目不仅标注“每次30分钟,每周3-5次”的量化建议,还配有简易动作线条图,方便市民对照学习。
科普手册的内容编排更注重实用性与系统性。开篇以“家庭血压测量全流程”切入,用编号清晰列出操作步骤:测量前静坐5-10分钟、将袖带绑于肘窝上2厘米处、连续测量2次取平均值等,每个步骤旁均标注注意事项,如“测量前1小时避免吸烟、饮用咖啡或浓茶”。在“降压药使用规范”章节,“定时定量服用”“不可擅自停药或增减剂量”等关键原则被加粗突出,下方用小字详细解答“漏服药物后是否需要加倍补服”等常见误区,明确“发现漏服时若距下次服药时间不足一半,无需补服”的专业建议。手册末尾附带的血压值对照表,清晰标注正常血压、正常高值、一级高血压、二级高血压的数值范围,便于市民自行参照判断。
医疗专业背景的队员小王介绍:“我们特意避开了过于专业的医学术语,比如将‘钠摄入’表述为‘日常吃盐量’,把‘心脑血管并发症’简化为‘对心脏、大脑、血管的伤害’,就是希望不同文化程度的市民都能轻松理解。”

图为实践队队员夜市活动做准备合影。汤钊供图
悄然传递:健康知识在市井中自然流动
傍晚8时许,夜市人流渐密,实践队的科普摊位前开始有行人驻足。不同于商业摊位的吆喝叫卖,队员们只是安静地将手册摆放整齐,偶尔对驻足者轻声说一句“您可以看看,里面有家庭测血压的方法”。这种平和的方式,反而让健康知识的传递更显自然。
一位阿姨拿起手册,目光在“控盐技巧”板块停留许久,手指点着“如何减少隐形盐摄入”的条目轻声念道:“腌制品、罐头、方便面都是高盐食品……”随后她抬头向队员询问:“我家老头子爱吃咸菜,是不是特别不好?”队员小张耐心解释:“咸菜含盐量很高,长期吃会让血压升高,您可以试试用新鲜蔬菜替代,或者逐渐减少用量。”阿姨认真听完,将手册折好放进手提袋:“回家让他也学学。”
摊位前的互动多是这样碎片化却有效的交流。有年轻小伙用手机对着“应急处理流程图”拍照,说要发给患高血压的父亲;几位跳广场舞的大妈围在一起,对着“适宜运动”章节讨论哪种锻炼方式更合适;一位中年男士站在“运动禁忌”提示前,默默对照自身习惯,轻声自语“原来血压高的时候不能做剧烈运动”。这些无声的阅读与简短的问答,都是健康知识被接收的生动注脚。
夜幕渐深,摊位上的手册数量悄然减少,有的被塞进购物袋,有的被折成小块握在手中,有的则被家长拿去给孩子讲解“为什么要少吃零食”。空气中弥漫着夜市的食物香气,与健康知识的气息交融,让这场科普活动成为夜色中一道低调却实在的风景。队员小李在活动记录中写道:“一位大爷说‘你们这手册比药店发的实用多了,都是咱老百姓用得上的’,这句话让我们觉得所有准备都值了。”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社区老人科普讲解。汤钊供图
落地生根:科普的价值在细微处显现
晚上9时,夜市人流渐稀,实践队开始收拾摊位。此时,带来的150份手册已所剩无几,宣传单页也基本分发完毕。没有统计数据,没有活动合影,但队员们知道,健康知识已通过这些手册、这些交流,悄悄融入了市民的生活。
队长在总结时说:“我们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更看重实际效果。哪怕只有一位市民因为看了手册,学会了正确测量血压;哪怕只有一个家庭因此减少了盐的摄入,这场活动就有意义。”正如一位路过的社区医生所说:“高血压防治的关键在日常管理,这种贴近生活的科普,比在医院里的单向宣讲更有效,因为它走进了市民的生活场景。”
夜色中的香榭丽小区夜市,烟火依旧。“森”灵奇愈实践队的科普活动虽已结束,但那些被带走的手册、被记住的知识、被改变的观念,正像种子一样在市井日常中悄然扎根。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探索更贴近群众的健康科普形式,让专业知识以更温暖、更有效的方式,守护更多人的健康。(通讯员:顾雪玉徐小康)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校领导及社区工作人员合影。汤钊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