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猩红热的中西医研究与治疗

    发布时间:2025-08-12 阅读:
    来源:段兴宇 安徽中医药大学
猩红热的中西医研究与治疗
         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我国乙类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脱屑,少数患者恢复期可出现变态反应引起的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关节炎及心肌炎等并发症。
         随着医疗卫生的发展,猩红热发病率、死亡率逐步降低。但自2011年以来,中国、韩国、新加坡、越南以及英国等国家的猩红热病例激增。2022年,WHO报道多国突发猩红热,病例数不断升高,英国有235例死亡病例,较之前死亡率上升。据《2022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表明,我国2014年至2019年猩红热发病率均≥4/10万,呈波动上升趋势。本病高发于儿童,目前尚未有疫苗预防,故猩红热的防控形式仍十分严峻。
           研究发现猩红热发病与A组链球菌及其基因分型、缓症链球菌感染、气象因素、五运六气有关。而根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患者,排菌量大且不易被重视,是重要的传染源。猩红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皮肤创伤处或产妇产道也可进行传播。人群易感性较普遍,感染后抗体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病毒免疫。本病多见于温带地区,寒带和热带少见。全年均可发生,但冬春季多,夏秋季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最为多见。
         中医认为猩红热病因是感受猩红热时邪所致,其病机为邪侵肺胃,毒炽气营,病位在肺胃,以“清热解毒利咽”为治则。多位医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研究清代喉科医家夏云治疗猩红热的用药特色及规律,发现其治疗所用内服方剂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凉血利咽药为主,外用方剂以清热解毒药为主。综上,使用内服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猩红热疗效较好。亦有研究发现运用散剂、敷贴剂及洗剂等外治法,对于缓解咽喉肿痛糜烂、皮疹瘙痒疗效显著。近些年来猩红热多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中医治疗较少。而当前,A组链球菌的耐药性不断上升,诸多研究发现A组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耐药,中药内服外用剂在治疗上均有较好的疗效,有助于减轻耐药、降低抗生素使用,对青霉素过敏患者也提供了更多选择,故应当加强中药对猩红热的治疗,重视相关临床及科学研究。
         西医治疗中要注意急性期卧床休息,并进行呼吸道隔离。药物治疗首推运用青霉素G治疗,对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计量青霉素连续用药7天,一般均可转阴。若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要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给血管活性药等。对已化脓的病灶,必要时给予切开引流或者手术治疗。
         近年,我国猩红热发病仍呈上升趋势,儿童仍是主要患病群体,亟需加强幼儿园及学校猩红热的防治宣传。从研究的地域来看,东北地区为猩红热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但针对东北地区猩红热的A组链球菌基因分型、临床治疗及预防研究较少,应当加强对东北地区猩红热的研究。猩红热发病及预警机制的研究,虽然结合了气象、五运六气等相关因素,但尚缺乏更系统更完善的研究方法,研究气象因素的选择也不尽一致。在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建议在今后猩红热治疗中加大中医治疗的投入,增加中医药治疗猩红热的临床研究。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观疫情,看伤寒,谈中医药发展
  • 黄子玉听李赛美教授讲座后,深感中医药在新冠疫情中作用重大,对其新时代传承发展有新认识。文中提及中医药发展新机遇与挑战、疫
  • 2025-08-12
  • 学中医经典,锻中医素养
  • 黄子玉听牛淑平教授讲座后,深悟学中医经典的意义与方法,知晓需怀敬畏之心,以读经典、拜名师、勤临床成才。讲座结合《上古天真
  • 2025-08-12
  • 猩红热的中西医研究与治疗
  • 这篇文章围绕猩红热展开,介绍其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乙类传染病,儿童多发,以发热、咽峡炎、全身红疹等为特征,恢复期
  • 2025-08-1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