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00后北方民族大学学子对话“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中国好人”:在确山麦客的账本里读懂“活着的雷锋”

    发布时间:2025-08-12 阅读:
    来源:北方民族大学“星火燎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
  多彩大学生网确山8月12日电(通讯员 陶鹏宇)8 月 3 日,确山县老兵张大生的桌上,北方民族大学 “星火燎原” 实践团成员发现了一本特殊的 “全家福”—— 泛黄的相册里,没有寻常的家庭合影,反倒整整齐齐夹着百余张便签,每张都用蓝黑钢笔细细标注着嘱托:“老人需每月送药”“家中漏雨,雨季前必修”“爱听豫剧,下次带些曲目来”……“这些字迹比任何勋章都重。” 一位实践团成员轻抚纸页边缘的补丁,忽然读懂了 “中国好人” 四个字在时光里沉淀的分量。
一、麦客账本里的公益密码:从镰刀到 “大爱清单”
走进 “天中麦客 收获中国” 展览厅,1986 年的跨区作业合同在玻璃柜里泛着旧光。那是张大生退伍返乡的第一年,合同上 “每日收割数亩,工钱几元” 的字迹被反复摩挲得发虚 —— 当年,他攥着这张纸跟着麦客队伍辗转多地,镰刀磨出的厚茧,成了创业路上第一笔 “家底”。
玻璃柜下层,一本磨破的账本藏着更动人的故事:其中一页记录着为一位老兵添置床架、被褥的支出,旁附一张褪色的转账凭证。“当过兵的人,不能只顾自己过好日子。” 张大生指着账本里的 “公益支出” 页对实践团说。数十年来,从农机服务到全产业链经营,这位 “全国种粮大户” 把创业收益一点点反哺给需要的人:累计帮扶百余位老兵,个人投入的公益资金早已超出创业初期的全部积蓄,磨破的账本成了他最珍视的 “荣誉证书”。

图为实践团参观“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中国好人”张大生的“天中麦客 收获中国”展览厅。余江瑜 张文竹 供图
二、白发托举的生命重量:洪水里的 “老兵脊梁”
“永远的老兵事迹展” 一角,一幅照片格外醒目:暴雨中,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弓着背,将瘫痪的老者稳稳托在背上,膝盖的旧伤在泥水里若隐若现 —— 2024 年抗洪场景所拍摄的照片。
“他背我家老人时,膝盖的旧伤还渗着血,却硬是走了很远的路。” 被救老人的家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声音仍带着哽咽。那年夏天,确山县暴雨致村庄被淹,张大生带着义务救援队冲进齐腰深的洪水,发现瘫痪的老人被困。他二话不说蹲下身子,用老兵特有的沉稳语气说:“别怕,我当过兵,背得动!”
展厅墙上,确山县应急管理局 2024 年出具的《抗洪先进证明》赫然在列,上面记录着他带领队伍转移众多群众的事迹,其中不少是高龄老人。而他总说:“这不是荣誉,是当兵时‘不丢下一个人’的命令。”

图为实践团参观“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中国好人”张大生的“永远的老兵事迹”展览厅。杨灿 杨涛 供图
正如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标准中 “在平凡中铸就伟大” 的注解,张大生用数十载的麦客镰刀、救援绳索、公益账本,写就了一部 “活着的雷锋日记”。当 00 后接过他手中的拓印工具,当老兵的故事通过 “记忆码” 传遍青年群体,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早已超越了一次实践活动 —— 它是道德火种的传递,是让 “好人精神” 永远年轻的密码。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中国好人”张大生进行主题专访。杨涛 方祺嫒 供图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