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中医之体,创专病之方
在中西医交融发展的今天,如何坚守中医内核、创新诊疗思路,是每一位中医学子都在思考的问题。近日,聆听胡吉老师关于“气虚湿瘀论治胃癌前病变等疑难病临床治疗观察和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思考”的讲座,让我对“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理念有了更鲜活的认知,也深刻体会到构建个人诊疗体系的重要性,心中的中医自信愈发坚定。
一、中医为体,西医为用:互补共生的诊疗智慧
讲座中,胡吉老师着重阐释了中西医在理念与实践上的互补性。中医以“整体观念”“天人合一”为核心,讲究阴阳平衡、气血调和,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把握病情——正如老师所说,中医望舌与切脉是粗筛严重胃病患者的简便可靠方法,气阴两虚型的舌光无苔、淡胖舌厚腻苔等表现,既是严重胃病的直观信号,也是中医治疗容易见效的靶点。而西医则侧重微观解析,凭借先进的检查设备与技术精准定位病变,比如内镜检查能清晰呈现胃黏膜的具体状态,为诊断提供客观依据。这种差异让中医长于宏观把控,西医精于微观验证,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可以有机融合。
胡老师的临床实践便是生动例证:面对内镜下胃黏膜苍白的患者,他结合西医诊断,辨为中医虚寒证,施以艾灸治疗,收效显著。这恰如胡文田先生所主张的“中医为体,西医为用”——以西医诊断手段助力中医精准辨证,让古老智慧在现代技术的辅助下更好地服务患者。这种结合,不是谁取代谁,而是让中西医各展所长,为患者带来更全面的照护。
二、构建体系,专病专方:破解临床诊疗难题的钥匙
“学中医难,难在选方用药”,胡老师的一句话点出了许多学子的困惑。他提到,源于《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辨证,虽有刺灸之法却无现成汤液方;现行课程中的脏腑八纲辨证,常让毕业生陷入“照本宣科疗效差,遍寻古方无头绪”的困境。毕竟,后世医家依据经典所创方剂数以十万计,即便辨证精准,面对琳琅满目的方子也难免无所适从。清代名医陈士铎天赋过人,尚且需自创多方应对疾病,可见选方之难。更现实的是,课本上的疾病分型往往重点模糊,临床遇到的兼夹证型又难以对号入座,这不仅让中医人才培养走了弯路,甚至导致部分年轻医师不得不依赖西医手段,陷入“中医西化”的尴尬。
针对这些痛点,胡老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建立个人诊疗体系”的解决方案,而“专病专方”正是其中的核心。所谓“专病专方”,即“有是证用是方”——针对特定疾病或一类病症,先确立基础方,再根据患者的病程阶段、体质、年龄等个体差异随症加减,以“不变的核心方”应对“万变的病情”,既保证了治疗的针对性,又保留了灵活调整的空间。
如何构建这样的体系?胡惠圃先生的经验值得借鉴:反复精读经典、对照不同版本研习、勤求古训且博采众长,这便是学习的捷径。这也让我明白,中医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在经典与实践中不断凝练属于自己的诊疗逻辑。
三、感悟:在传承中创新,让中医生命力更蓬勃
这场讲座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学习中医的路径:既要坚守“中医为体”的根本,不丢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精髓;也要善用“西医为用”的工具,让现代技术成为中医的“第二双眼睛”。更重要的是,要尽早着手构建自己的诊疗体系,以“专病专方”为支点,在浩瀚医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推普活水润苗乡 青春筑梦“语”同行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教育强国
- 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