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十堰7月8日电(通讯员温雪)以美育浇灌竹溪学子七彩假期。为响应“双减”政策,填补乡村暑期教育空白,同时提升县域儿童性教育普及效能,2025年7月4日,湖北医药学院“可可梦”志愿服务队的17名医学生抵达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长安学校,启动为期12天的“七彩假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由学校多个专业的学生组成,核心实践模式为“性教育+五育融合”,重点创新音乐、舞蹈、美术三门美育课程,旨在为该校3个四年级班级的80余名乡村儿童提供沉浸式艺术体验与安全教育。活动开展三天(截至7月8日),团队通过将艺术知识与安全理念融合教学,已初步取得成效。
音乐课:旋律中的安全教育
在音乐课堂上,《你从未离去》的合唱声整齐响起。志愿者采用“听唱—跟唱—纠错”三步教学法,仅用半节课时间,23名学生已能较完整、整齐地演唱整首歌曲。教学重点不仅在于歌唱技巧,更在于歌曲主题与性教育知识的结合。教唱结束后,志愿者围绕副歌的“守护”主题展开互动讲解,强调身体隐私保护、拒绝不适接触并及时告知信任的成年人、以及通过勤洗手、勤换衣等日常习惯爱护身体。讲解中,志愿者引导学生用手触摸胸口、肩膀等部位,直观感受“守护身体”的概念。为强化认知,志愿者向每位学生发放了图文并茂的知识卡片。卡片以穿泳衣的动画小熊为主角,泳衣覆盖的关键部位明确标注了红色叉叉,清晰传达“泳衣覆盖处不可触碰”的安全准则。这些融合卡通形象与具体安全提示的卡片,成为学生理解身体保护的实用工具。

图为音乐课志愿者教小朋友唱歌。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曾超摄
舞蹈课:调动热情与建立自信
舞蹈课上,动感的《开心超人》前奏在教室响起。志愿者首先播放了两遍舞蹈视频进行引导。虽然部分学生跃跃欲试,但两名男生起初表现出明显抗拒。为改善这一情况,志愿者将两人调整至教室前排位置,便于近距离引导和鼓励。在动感音乐氛围和全班同学的带动下,两名男生逐渐融入节奏,动作从拘谨观望转变为主动模仿。全班学生在仅观看两遍原速视频后,已能跟随音乐跳出基本动作框架,男生群体的整体参与度尤其超出了志愿者的预期。首次试教的成功,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志愿者表示,计划次日将学生带至专业舞蹈教室进行更深入的舞蹈教学。

图为志愿者和小朋友们练习舞蹈。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温雪摄
美术课:激发创意想象
在四年级2班的美术课堂上,志愿者以“汉堡大厦”为主题展开教学,鼓励学生将汉堡造型与建筑结构结合,在每一层融入水族馆、游乐场等创意元素,构建自己的“汉堡王国”。志愿者通过黑板分步骤示范讲解,帮助学生清晰理解创作思路。创作过程中,志愿者巡回指导,学生主动举手提问,课堂秩序良好。一位四年级学生在作品中为“汉堡大厦”的每一层标注了项目价目,甚至设计了免费发放汉堡的直升机,展现出独特的想象力。两节课后,大部分学生完成了色彩鲜艳的作品。课程结束时,学生们手持画作合影留念,脸上洋溢着完成作品的喜悦。这堂课有效引导了学生的创意思维,使其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了创造的乐趣。
图为四年级学生在美术课上画的汉堡包大厦合照。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黄梦婷摄

师生互动:建立信任与有效陪伴
志愿者在短时间内努力记住所带班级23名学生的姓名和性格特点。对于性格活泼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对于内向的学生则通过鼓励发言、邀请参与游戏等方式给予更多关注,帮助其逐渐建立自信。志愿者的用心付出得到了积极的反馈。活动当晚,即有三位家长向志愿者反映,孩子回家后主动传唱课堂上学习的《你从未离去》,并表达了对歌曲的喜爱。下午在超市偶遇的学生家长也笑着提到,孩子回家后常称赞志愿者“温柔、教得好”,并表示“学生都听您的话”。这些来自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是对志愿者工作的肯定。在自习课上,志愿者全程陪伴辅导。针对部分学生自习时无所事事的情况,志愿者设计了“任务清单+奖励”制度:引导学生自行制定自习计划,完成计划任务后可获得相应奖励。该制度实施后,自习课堂秩序明显改善,学生们更主动地投入到作业和学习中。课余时间,志愿者身边常常围绕着学生,或聊天、或下棋、或唱歌,形成了融洽的互动氛围。
在竹溪县长安学校的教室内,湖北医药学院“可可梦”志愿服务队的学生志愿者们,正通过歌声、画笔和舞步,为乡村儿童的暑期增添色彩。将《你从未离去》的旋律融入身体安全教育,让“汉堡大厦”成为承载想象力的画布,这场以美育为切入点的支教实践,正尝试以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艺术启蒙和必要的安全知识。对于参与的学生而言,这是一次在音乐中学习自我保护、在舞蹈中尝试展现自信、在绘画中自由表达创意的经历;对于志愿者而言,这是一次深入基层教育、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并在实践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宝贵机会。未来几天,团队将继续深化“性教育+五育融合”的课程探索,致力于让美育和性教育的理念在乡村校园中持续发挥作用,为更多乡村儿童的全面成长贡献力量。

图为赴竹溪县长安学校志愿者合照。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王文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