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十堰电7月6日(通讯员刘佳乐)湖北医药学院可可梦志愿服务队奔赴十堰市竹溪长安小学,开展为期两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爱国文化课堂、趣味知识科普、红色精神宣讲等形式,为乡村孩子搭建认识祖国、了解文化的窗口,以青春支教助力乡村教育振兴,让爱国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爱国启蒙课堂:认识祖国基本轮廓
志愿者从“祖国是什么”开始,为孩子们开启爱国启蒙。课堂上,通过趣味PPT展示,孩子们认识了五星红旗的含义——红色象征革命,五颗星寓意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学唱《义勇军进行曲》,用激昂歌声传递对祖国的崇敬;翻看中国地图,了解960万平方千米领土、34个省级行政区,以及“雄鸡”形状背后的地理意义。
“原来我们的祖国这么大,有那么多地方!”小朋友盯着地图上的省份好奇提问。志愿者结合地图,延伸讲解首都北京的地标,从天安门的历史意义,到故宫承载的文化传承,让“祖国”不再是课本里抽象的词汇,而是变得具体可感。当讲到天安门广场每天举行的升旗仪式时,孩子们纷纷挺直腰板,眼神中满是向往。

图为志愿者向小朋友们展示我国的基本情况,小朋友们听的津津有味。杨媛微摄
文化科普盛宴:解码中华优秀传统
为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志愿者设计“中国文化”主题课程,从四大发明到唐诗宋词,从十大国粹到八大菜系,用趣味化方式解码传统。讲“四大发明”时,志愿者演示活字印刷原理,孩子们亲手排版、刷墨、拓印,在墨香中体会古人智慧;说到“唐诗宋词”,通过配乐朗诵、诗词接龙,让“床前明月光”“大江东去”变成朗朗上口的文化符号。
“字有道”汉字文化环节里,志愿者拆解汉字结构,讲述“山”“水”的象形起源,带着孩子们用彩笔创作“汉字画”;“十大国粹”课堂上,展示书法、武术、中医等国粹魅力,邀请有武术基础的志愿者现场演示,引得孩子们纷纷模仿,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在互动中不断增强。有个孩子兴奋地说:“原来汉字这么有趣,我以后要写好多漂亮的字!”

图为小朋友们积极的站起来回答志愿者提出的问题。杨媛微摄
地理山河探索:领略祖国大好风光
“三山五岳什么样?五湖四海在哪里?”地理科普课上,志愿者用卡通化PPT展示祖国名山大川。介绍“三山”时,播放风景视频,讲述“黄山迎客松”的故事,小朋友们看得津津有味;讲解“五岳”,结合“泰山封禅”历史典故,孩子们可以从中理解山川背后的文化底蕴。
“五湖四海”环节,通过地图标注、特色介绍,孩子们知道了鄱阳湖的浩渺、青海湖的独特,了解渤海、东海的地理意义。课后,孩子们围着志愿者追问:“我以后能去看真正的黄山吗?”这份对山河的向往,成为他们埋下的“探索种子”。志愿者们耐心回答,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未来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图为小朋友聚精会神地听志愿者讲述红色课程。杨媛微摄
红色精神传承:厚植家国情怀
除文化科普,团队融入红色教育。志愿者以讲述革命先辈故事:从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到脱贫攻坚的时代壮举,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传递“爱国就要奋斗”的精神。
开展“诗词里的爱国”朗诵会,孩子们大声朗诵《热爱祖国》等作品,用“小种子的祖国是泥土,小蚂蚁的祖国是蚁穴”等稚嫩语句,真诚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朴素情感;组织“祖国万岁”主题合影,孩子们举着自制小红旗,在校园里留下与祖国同框的珍贵瞬间,爱国情怀在仪式感中悄然升华。

图为小朋友在志愿者带领下绘画的五星红旗。杨媛微摄
陪伴与成长:双向奔赴的支教意义
“原本以为支教是我们教孩子,后来发现孩子也教会我们很多。”志愿者感慨,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面对困难的乐观,让团队更懂乡村教育的意义。有个孩子每天都会早早来到教室,帮志愿者准备教具,还说长大了也要当老师,把学到的知识教给更多人。
课堂转瞬即逝,乡村孩子心中播下爱国与求知的种子。湖北医药学院志愿者们用青春力量,让爱国教育“活”起来、“实”起来,既填补乡村教育资源缺口,也让自己在实践中读懂祖国、学会担当。这场双向奔赴的支教,是青春与乡村教育的共鸣,更是爱国精神传承的生动注脚,未来也将继续以微光之力,照亮乡村孩子的成长路,助力乡村振兴的教育根基筑牢。

图为志愿者和小朋友们的合影留恋。黄梦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