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十堰电7月5日(通讯员:杨媛微)湖北医药学院可可梦志愿服务队赴十堰市竹溪县城关镇长安小学开展为期两个星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带领着孩子们用身体感受节奏,用舞步描绘快乐,将舞蹈艺术的种子播撒在乡村孩子的心田。本次课程作为实践团“七彩假期·艺术启蒙”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旨在通过舞蹈这一生动的艺术形式,提升乡村儿童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并巧妙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助力乡村美育发展。
足尖上的文化密码:在舞姿中读懂民族记忆
“舞蹈就像一场‘用身体说话的魔法秀’!”课程伊始,志愿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揭开了舞蹈的神秘面纱,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舞蹈的核心要素:情感的表达、身体的控制、节奏的律动、音乐的共鸣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不仅仅是对舞蹈技巧的启蒙,更是引导孩子们理解舞蹈作为人类共通语言和文明载体的深刻价值。
为了让孩子们直观感受舞蹈背后承载的文化重量,志愿者精心展示了不同舞种的独特魅力。当轻盈灵动的傣族孔雀舞片段呈现时,孩子们被那模仿孔雀优雅姿态的“三道弯”体态深深吸引,这些优美的动作源于傣族人民对自然生灵的细致观察与由衷崇敬。紧接着,中国古典舞《扇舞丹青》的片段让孩子们屏息凝神,舞者手中翻飞的扇子仿佛化作水墨画笔,在无形的画卷上挥洒写意,衣袖翩跹间尽显东方美学的含蓄与神韵。“原来舞蹈不只是蹦蹦跳跳,它真的在‘说话’,在讲我们自己的故事!”同学们课后兴奋地说道。从民族舞浓郁的乡土情怀到古典舞承载的千年文脉,实践团成员们通过舞蹈这扇窗口,让孩子们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韵味,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图为孩子们正在认真学习基础舞蹈知识。易倩摄
舞动中的快乐秘籍:小技巧点燃大自信
掌握了舞蹈的“魔法”本质,志愿者将课堂重点转向了让孩子们“动起来”的实用环节,分享了一系列趣味十足的“舞蹈小锦囊”。“对着镜子跳舞就像有个免费教练!”志愿者鼓励孩子们利用镜子观察和修正自己的动作,提升身体的协调性与控制力。还特别强调了表情的魔力——“用表情‘加戏’!”引导孩子们意识到,一个灿烂的笑容或投入的眼神,能让简单的舞步瞬间充满感染力,成为情感传递的放大器。为了帮助记忆复杂的动作组合,志愿者传授了“给动作贴标签”的妙招,将抽象的动作转化为“小鸟展翅”、“风吹杨柳”等形象生动的名称,大大降低了学习门槛。

图为志愿者正在带领孩子们学习舞蹈知识。易倩摄
“跳舞前要记得和身体打个招呼——做好热身!”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进行趣味热身活动时强调。当《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不需要过多解释,孩子们很自然地就跟着节奏摇摆起来,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快乐。”这些小技巧并非冰冷的规则,而是实践团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的快乐钥匙,有效破除了他们对舞蹈的畏难情绪,点燃了自信的火花。课程结束时,孩子们已能跟随音乐,有模有样地表演一小段融合了基础舞步和表情的简单舞蹈,初尝“舞台小明星”的喜悦。

图为孩子们正在欢快练习舞蹈。易倩摄
舞步绘就心灵图景:在律动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舞蹈就像一场永不落幕的欢乐派对!”课程尾声,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总结这场舞蹈之旅的非凡意义。这堂舞蹈课,无疑是孩子们情绪的“快乐开关”。在欢快的节奏中尽情跳跃、旋转,日常的拘谨和课业的压力仿佛随着汗水一同蒸发,教室里充盈着无拘无束的欢笑与活力四射的能量释放。舞蹈更是身体的“充电站”。通过拉伸、跳跃、控制等动作,孩子们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锻炼了协调性、柔韧性和力量,亲身体验到运动带来的身体焕活感。

图为孩子们正在对着视频范例练习手势舞。易倩摄
更重要的是,舞蹈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无声语言”。对于许多不擅长用言语充分表达自我的孩子来说,舞蹈成为他们倾诉内心、展示个性的独特通道。无论是古典舞的含蓄温婉,还是街舞的自由奔放,孩子们都能在其中找到情感共鸣和表达的勇气。舞蹈美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唤醒身体感知、激发内在表达、培育审美情趣的独特力量。舞蹈课生动诠释了如何将舞蹈技巧、文化内涵与心灵启迪融为一体,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自信表达和感受艺术之美的大门。这正是我们实践团深入乡村开展艺术启蒙的深远意义所在——播撒美育的种子,润泽成长的心灵。”
湖北医药学院可可梦志愿服务队在竹溪县长安小学的舞蹈课程,是一次艺术与童心的温暖相遇。他们用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孩子们在足尖的律动中体验了纯粹的快乐,锻炼了强健的体魄,更在他们心中悄然种下了美的种子与文化的基因。在志愿者们的带领下,孩子们正学习用身体描绘自己的故事,在每一次自信的伸展与跳跃中,遇见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这正是舞蹈赋予每个生命最珍贵的礼物——在舞动中,人人皆可光芒万丈。实践团将继续深耕乡村美育,让艺术的溪流持续滋养更多乡村孩子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