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青山绿水间,石围古村宛如一颗镶嵌在桂北大地的璀璨明珠,承载着仫佬族千年文化底蕴。近日,我院走进这座古村落,通过探寻民俗博物馆、触摸乾隆古碑亭、体验蒲扇文化、聆听对山歌、观赏舞龙表演,解码仫佬族独特的文化基因,见证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一、民俗博物馆:千年文化的立体教科书
走进石围仫佬族民俗博物馆,仿佛打开一部厚重的仫佬族百科全书。馆内陈列着300余件珍贵文物,从生产生活器具到节庆服饰,从祭祀礼器到民间手工艺品,全方位展现了仫佬族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曹宝璐进行博物馆介绍
博物馆讲解员介绍,仫佬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群,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稻作文化与山地农耕文明。展厅内陈列的青铜农具、石磨、水车等,无声诉说着仫佬族先民“靠山吃山”的智慧。而造型精美的银饰、刺绣服饰,则通过凤凰、麒麟等图腾纹样,展现了仫佬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乾隆古碑亭:凝固的历史见证者
穿过古村青石板路,一座古朴的碑亭映入眼帘。这座始建于乾隆年间的古碑亭,是石围古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碑亭由四根青石方柱支撑,顶部采用歇山式结构,雕刻着精美的云纹与莲花图案。
悠久的凉亭树立在路边
亭内石碑高约2米,碑文详细记载了当时仫佬族先民开垦荒地、修建水渠的历史。尽管历经200多年风雨侵蚀,碑文依然清晰可辨。“这块石碑是研究仫佬族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当地文史专家介绍,碑文不仅记录了农业生产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民族关系与社会治理模式。
为保护这座珍贵的历史遗迹,当地政府投入专项资金进行修缮,并在周边设置防护栏与解说牌,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历史的厚重。
三、蒲扇文化:指尖上的非遗传承
在石围古村,蒲扇不仅是消暑纳凉的工具,更是一项传承百年的非遗技艺。走进村民韦大姐的家中,只见她熟练地将棕榈叶洗净、晾干,经过修剪、编织、镶边等十余道工序,一把精美的蒲扇便呈现在眼前。
原住民传授蒲扇的编制方法
“我们家世代都会编蒲扇,这门手艺不能丢。”阿姐介绍,仫佬族蒲扇编织技艺以“经纬交错、图案精美”著称,常见的有万字纹、回字纹等图案。每把蒲扇都融入了编织者的巧思,既是实用品,更是艺术品。
为传承这项非遗技艺,当地政府联合学校开设了蒲扇编织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同时,通过电商平台将蒲扇销往全国各地,让传统手工艺品焕发新生。
四、对山歌:流淌在山水间的文化血脉
“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和……”清晨的古村,悠扬的山歌声在山间回荡。仫佬族素有“歌海”之称,对山歌是仫佬族最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之一。每逢节庆或农闲时节,男女老少齐聚一堂,以歌会友,以歌传情。
歌词内容涵盖历史传说、生产生活、爱情故事等,既有固定的传统曲目,也有即兴创作。“山歌就是我们的口头史书。”村民罗大哥说,通过传唱山歌,年轻一代能够了解民族历史,传承文化传统。
近年来,当地政府将对山歌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定期举办山歌比赛,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这种“文旅融合”的模式,让古老的山歌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五、舞龙文化:节庆里的精神图腾
舞龙是仫佬族节庆活动中最隆重的表演项目。每逢春节、“依饭节”等重要节日,古村便会举行盛大的舞龙仪式。舞龙队伍由12名壮汉组成,他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12节龙身,随着鼓点节奏,舞出“二龙戏珠”“龙腾云海”等精彩动作。
手持草龙体验草龙文化
“舞龙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对祖先的祭祀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老艺人吴师傅介绍,仫佬族舞龙融合了武术、杂技等元素,动作刚劲有力,气势磅礴。为传承舞龙文化,当地成立了舞龙协会,培养了多支专业舞龙队伍。同时,将舞龙表演纳入旅游项目,让游客近距离感受这项传统民俗的魅力。
学习如何舞草龙
六、文旅融合: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石围古村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之路。通过整合民俗博物馆、乾隆古碑亭、蒲扇作坊等资源,打造了“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的特色线路。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古迹、体验非遗,还能参与对山歌、舞龙等互动活动。
“去年我们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万元。”村委会主任介绍,文旅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增长超过30%。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平衡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如何让年轻一代主动传承传统文化?这些问题值得深思。当地政府表示,将继续加大文化保护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探索更多创新发展模式。
从民俗博物馆到乾隆古碑亭,从蒲扇编织到对山歌、舞龙表演,石围古村的每一处角落都流淌着仫佬族的文化血脉。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古老技艺与创新发展相得益彰。这座千年古村,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未来,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石围古村必将成为传承民族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典范。(邓佳明、李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