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四:古韵新声·商业激荡下的文脉 (2025.06.30)
实践进入第四天,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福州文脉调研实践队将视角转向一个充满张力与挑战的领域:三坊七巷的商业化开发与文脉保护传承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穿梭于主街(南后街)与深巷,观察业态分布,访谈商家与游客,试图剖析商业这把“双刃剑”如何深刻影响着这片历史街区的当下与未来。
南后街作为三坊七巷的核心轴线,其商业气息最为浓厚。鳞次栉比的店铺中,实践队进行了细致的业态分类统计:
本土文化型: 如“同利肉燕老铺”、“永和鱼丸”等传承百年的福州风味小吃店,现场制作,香气四溢,吸引大量游客排队品尝;脱胎漆器、油纸伞、寿山石专卖店(如“青芝田”),展示和销售传统工艺品,部分店铺设有简易制作演示区;以“聚春园”为代表的闽菜馆,提供佛跳墙等经典菜肴;福州茉莉花茶店,飘散着清新茶香。
全国连锁型: 奶茶店(如喜茶、星巴克)、快餐店、连锁文创店(如“三生有信”)、品牌服装店等。这些店铺装修风格大多经过一定设计,试图融入街区风貌,但品牌标识和商品同质化现象仍较明显。
创意融合型: 如“无用空间”等兼具书店、咖啡、艺文沙龙功能的复合空间;将福州元素(如马鞍墙、茉莉花)进行现代设计转化的独立设计师文创店;主打“新闽菜”概念的精致餐厅。
实践队对不同类型商家进行了访谈。一家经营脱胎漆器的小店老板坦言:“南后街人流大,对我们推广传统工艺是好事。但租金压力非常大,逼得我们只能卖些小件、快销品,真正耗时耗力的精品不敢多摆,也卖不动价。” 一家新派茉莉花茶体验馆的店主则表示:“我们把福州茶文化和现代茶空间结合,用更时尚的方式吸引年轻人来了解茉莉花茶。游客喜欢有品质、有调性的消费环境。” 而一位连锁奶茶店的店员则反映:“生意很好,但感觉我们店和别的城市的店没什么区别,游客买完就走,对三坊七巷本身的历史好像不太关心。”
在主街之外的光禄坊、文儒坊等相对安静的巷弄,我们则看到另一种景象:这里分布着一些格调高雅的茶馆、私房菜馆、艺术工作室、文化基金会和少量高端民宿。这些业态通常由老宅改造而成,客单价较高,客流量相对较小,但环境更为清幽,更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深度体验。一家由老照相馆改造的咖啡馆老板说:“我们选址在深巷,就是希望吸引真正想静下来感受坊巷氛围、了解福州文化的客人,提供的是‘慢下来’的空间和故事。” 然而,高昂的改造和运营成本也使得这类模式难以大规模复制。
游客体验方面,实践队随机采访了多位游客。一位来自北方的中年游客表示:“热闹,小吃好吃,买点漆器小礼物送人挺好。但感觉跟其他古镇老街有点像,卖的东西差不多。” 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则说:“我喜欢那些有设计感的文创店和安静的咖啡馆,能拍出好看的照片,也能歇歇脚看看书。如果能再多点互动体验,比如沉浸式的小剧场或者工作坊就更好了。” 也有游客抱怨主街过于拥挤喧闹,希望有更清晰的指示引导大家深入幽静的巷子去探索。
核心发现与思考:
业态双刃,平衡艰难: 商业是维持街区活力、支撑保护资金的重要来源(如小吃、文创、茶饮吸引人流创造税收),但过度商业化(同质化商品、喧闹环境)极易侵蚀历史街区的独特氛围和文化质感,形成“千街一面”的危机。
空间分层,价值各异: 主街(南后街)适合流量型、大众化、快速消费业态;而深巷则更适合布局高附加值、重体验、慢消费的文化商业(高端餐饮、艺术空间、特色民宿),形成互补格局。关键在于规划引导和精准定位。
本土文化,商业核心: 真正具有持久吸引力和不可替代性的,是根植于福州本土文化的业态(老字号小吃、非遗工艺品、茉莉花茶、闽菜)。它们是商业开发中必须坚守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如何提升其展示水平、体验深度和盈利能力是重点。
体验升级,需求迫切: 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和购物,对深度文化体验(如非遗DIY、沉浸式戏剧、主题导览)、高品质休闲空间和独特记忆点的需求日益增长。商业开发需向“文化体验型”转型升级。
租金压力,挤压传承: 高昂的租金对承载核心文脉的本土小微文化业态(如传统工艺品店)构成巨大生存压力,可能导致其被迫退出或被同质化商品取代,亟需政策扶持(如租金补贴、税收优惠、专项基金)。
商业的浪潮汹涌澎湃,它既为三坊七巷注入了现代活力,也时刻冲刷着其古老的文化根基。实践队员们认识到,文脉传承绝非将历史封存于真空,而是在动态发展中寻求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关键在于让商业成为讲述福州故事、传播本土文化的媒介和助力,而非淹没历史回音的噪音。引导商业尊重历史、服务文化、提升体验,是让三坊七巷在古韵与新声的交响中永葆魅力的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