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非遗薪火,砺艺深耕强本领
7月2日,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3级舞蹈表演专业学生,赴蚌埠市怀远县艺术调研团队,通过与安徽省花鼓灯艺术歌舞团和相关文化馆对接交流后,抵达了“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冯咀子村。在省级非遗传承人朱同陆老师的牵线下与当地传承人交流学习,近距离感受安徽花鼓灯的独特魅力与文化生命力。
团队成员立足田野乡间,来到冯咀子花鼓灯生态保护村的田间地头采风调研,汲取民间养分,走入中国花鼓灯传习所和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直观地感受花鼓灯在当地的生存状态,深刻体会其艺术精神与民间艺人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实现文化育人、舞蹈美育的目的。
清晨,团队成功抵达了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冯咀子花鼓灯生态保护村。走进传习所内,我们看到所内珍藏着现今“冯派”传承人谱系与许多历史资料。朱老师向团队成员们逐一介绍馆内珍藏的照片,图片上记载着从建国初期至今的各大演出盛况。扇花飞舞,锣鼓升平,舞蹈演员们姿态矫健,身段柔美。现场的气氛洋溢着热闹欢快的节庆氛围,传递出安徽花鼓灯浓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的魅力。

在了解安徽花鼓灯的道具图片时,我们看到了从未见过的道具。朱老师和我们说:“安徽花鼓灯的女角叫“兰花”,穿着的传统舞鞋被我们称为“寸子”。“寸子”是传统花鼓灯艺人表演舞蹈必备的舞鞋,其掌握难度极高,而现代的花鼓灯表演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舞步,所以几乎见不到寸子的出现了。”
参观结束后,我们有幸见到了冯国佩先生的后裔及其亲授弟子。在现场观看到了最纯正、最具神韵的"冯派"花鼓灯舞蹈。传承人们原汁原味的演绎,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为什么叫玩花鼓灯,为什么说花鼓灯是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舞蹈。他们表演时游刃有余的神态,让我们坚信安徽花鼓灯已经深深地刻在他们的骨子里了。冯开苗老师讲述道:“跳花鼓灯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就是图个乐,兴头上来随时都能来上一段。”
老师们结束简短的自我展示后仍兴致不减,提出让我们展示一段现场伴奏的花鼓灯。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最原生态的安徽花鼓灯表演形式;看到了安徽花鼓灯与当地民俗的紧密联系;还看到了民间流传的独特鼓点和表演风格。舞韵淮畔,徽鼓传薪。老艺人们的表演使我们感慨万千,通过此次调研学习,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走出乡间,回到城市,开启我们的下一场学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