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青年深入绵阳社区,对话传统手工匠人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老行当已悄然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仍有那么一些老手艺人,怀揣着对传统的坚守与热爱,默默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在花荄镇就有这样一群老匠人,几十载春秋,他们始终坚守着这些老行当,用一针一线,在街头巷尾为人们修补着岁月的痕迹。
1 月 10 日至 11 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育见·绵阳”研究生寒假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深入文星社区走访了一些“小修小补”摊位,对话在传统手工劳作中坚守传承、默默奉献的匠人,聆听他们的故事。
一大早,在街道旁边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修鞋匠廖阿姨已经开始了她一天的忙碌。一架补鞋机、一个装满工具和物件的木质小推车、几条小凳子,构成了廖阿姨的街头小摊。
“嬢嬢,我的这双皮鞋有点脏了,麻烦您帮我擦一下。”顾客上门,廖阿姨手法娴熟地用软布轻轻拂去鞋面上的尘土,然后拿起一块湿润的海绵,蘸取特制的鞋油,在鞋面上打着细腻的圆圈,每一道弧线都透露出她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随着鞋刷轻柔而有节奏地滑动,原本暗淡无光的鞋面逐渐焕发出温润的光泽,就像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图为廖阿姨正在给顾客擦鞋。 尚静文 供图)
从1989年学艺到现在,廖阿姨在修鞋行业已经干了35年。修鞋这门老手艺,是她从她婆婆那传承下来的。“找我修鞋的很多都是老顾客,他们经常和我说,如果我哪一天不干这行了,他们就找不到人帮他们补鞋子了。得到顾客的认可和信赖,这也让我很有成就感。”廖阿姨说。
对很多花荄镇的居民而言,廖阿姨的修鞋摊,是他们共同的记忆。一位顾客告诉团队成员,很多鞋子烂了没法弄,去别的摊子要四五十,来廖阿姨这五块钱就可以搞定。
廖阿姨认为,出来摆摊不仅给街坊邻居提供了方便,自己过得也开心潇洒,接触的人多,在家里闲着只会看抖音,反倒觉得无聊。平淡日子里与顾客之间的亲切交谈,是她每日出摊修鞋最大的幸福。
当谈到自己最难忘的经历时,廖阿姨介绍到:“08年四川地震的时候我还在开补鞋铺,很多抗震救灾的兵娃娃过来喊我帮他们修鞋。那些兵娃子惨得很,有些鞋底都穿落了,当时就感到很心疼,把鞋补好了就不他们的钱。他们都在为我们灾区支援,我也献点爱心。”说到这里,廖阿姨脸上展露出灿烂的笑容,队员们也被廖阿姨的感人故事深深触动。
(图为廖阿姨正在接受实践队员的采访。 李清 供图)
在平凡中见不凡,在细微处显真情。真正的幸福往往藏匿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之中。那些被岁月磨损的鞋子,在廖阿姨的巧手下重获新生,不仅修复了物质的破损,更传递了一份温暖人心的力量。小小的修鞋摊,成为了社区中不可或缺的一隅,它见证着邻里间的温情交流。廖阿姨的故事,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通讯员 杨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