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现今,在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新时代长征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8月28日至30日皖江工学院“红色安庆行”暑期实践小分队来到了坐落于大别山的安庆岳西,开展了“乡村振兴走基层,初心坚守更映红”实践活动。行走红色之旅,感悟民族精神,小分队同学们分别去到了大别山烈士陵园、王步文同志故居、走访学习了青天乡老鸭村、攀登天柱山,他们用镜头和笔墨诠释红色历史文化的印记。
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精神 秋风过耳,大别山八月的风捎带凉意。第一站,小分队的同学们来到了岳西县大别山烈士陵园开展“行走红色之旅,感悟民族精神”专项活动,据了解陵园始建于1958年,且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中心,陵园内安葬865位烈士,其中包括191位抗日英烈。
他们走进陵园内部,穿过几棵松树就看见了由朱德委员长亲笔提写的座纪念碑,这座纪念碑高是13.5米,象征着大别山区为革命牺牲的135000名在册烈士。纪念碑的下方有铁链拴成的是38根大理石立柱,它纪念的是岳西为革命牺牲的38000名死难群众。当时岳西县的人口不足16万,牺牲的人数占全县人口的近4分之1,而且绝大多数都是青壮年,所以岳西县也被称为是烈士县。
革命烈士永垂不求纪念碑。付梦雅 供图
陵园核心建筑的是大别山烈士纪念馆,该馆做南面背的朝向寓意着鄂豫皖红军向往陕北。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岳西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王步文、许继慎、徐向前、王灿、汪孟海等革命先辈,追忆峥嵘岁月,学习革命精神。
走进先烈故居,追寻历史足迹 青山埋忠骨,万世传英魂。吹着大别山间初秋的风,小分队的同学们骑行在新修的柏油路上,第二站,他们来到了革命烈士王步文同志的故居。这里被一片翠竹环绕,土墙黑瓦将院子围起,虽然面积不大,但却俨然有序。王步文先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组织开展革命活动,他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的缩影。
英雄人物从不只停留在历史的扉页里,王步文同志故居建筑虽然历经风雨但依然保留着晚清时期的风貌,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他们站在这古朴的院落里,不禁想到那些为理想和信念不懈奋斗的人们,是那些革命先辈用热血书写了一段段不朽的篇章,在那里他们感受到了超越时空的力量,激励着他们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继承和发扬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步文同志故居。黄颖 供图
扶贫劲风起,山村翻新篇。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层层云雾绕山间。第三站,实践小分队辗转来到了青天乡老鸭村,老鸭村是岳西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在层层山间的包裹之中,老鸭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自然条件恶劣,农户生计单一,存在普遍贫困现象。该村是岳西县最贫困的行政村。这里的人常说岳西“脱贫攻坚战”最大最难打的战役便是“老鸭村脱贫攻坚战”。
然而,民族要复兴,乡村必复兴。从“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到“脱贫攻坚指挥部”,村党干部带领村民依托大别山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发展绿色农副产业,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做出贡献。自精准扶贫以来,老鸭村坚持基础先行,着力推进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道路拓宽及通组道路硬化工程,完善农田水利体系,修建水利站点,解决农业与村民的用水问题。而勤劳的村民们也生动的实际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昔日灰头土脸的“老鸭”嬗变成美丽的金凤凰,他们是大别山红色土地上勤劳致富的生动写照。
同学们跟随党支部书记熊寿青的脚步,参观村里现有的产业,深入了解当地“三农”问题,增加青年社会责任感,学习基层乡村振兴,培养创新思维,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据熊书记介绍,老鸭村从传统种植水稻到桑园、茶园、蓝莓、水蜜桃、再到现在依托绿水青山开设了特色名宿,同学们了解到经村党干部的带领下老鸭村村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不经解决连温饱问题,精神文化也实现了脱贫。
老鸭村村内路边景象。李利 供图
如今的老鸭村,公路四通八达,宛如彩练山间绕。基地里茶桑长势喜人,光伏发电板熠熠生辉。建设多处水利设施,村民生活用水十分便捷。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通过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红色安庆行”小分队的同学们感悟到了红色革命精神,也深入祖国大地了解基层乡村振兴,他们正是奋勇担当的年纪,也应当书写振兴靓丽画卷,并且以全新姿态和年轻视角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通讯员 付梦雅)
皖江工学院“红色安庆行”于大别山烈士陵园合影。黄颖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