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手工艺,其根源可追溯至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变,木雕艺术不仅彰显了深厚的文化意蕴与艺术魅力,更映照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显著代表。

(图为小队成员在木雕博物馆的合影)
抵达小镇,初识木雕
抵达东阳后,队员们首先探访了充满艺术气息的木雕小镇,并重点参观了胡先民艺术馆。该艺术馆不仅是木雕作品的展示场所,更是艺术教育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通过定期的艺术讲座、研讨会和工作坊等活动,艺术馆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学者和公众的参与,有效推动了艺术的普及与文化的交流。此外,艺术馆还积极举办中小学生的研学活动,让更多人得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
在胡先民艺术馆内,队员们所见到的,不仅限于木雕作品本身,更有其背后的自然之美。正如胡先民大师所言:“灵感源自生活,而又超越生活。我们应热爱自然,积极感受社会中的正能量,让这些元素在思想中转化为艺术。艺术,是表达我们内心真实感受和思想的方式。”艺术馆的存在,不仅是为了展示木雕艺术,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艺术气息,体验传统与现代审美的交融。

(图为 胡先民大师为大家介绍作品)
采访大师,深度认识
调研期间,成员们采访了多位大师,

(图为小队成员采访陆挺丰大师)

(图为广厦大学陈丹老师与小队成员合影)
胡先民大师说:“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每个时代都能留下其独特的精髓。明朝木雕的简约之美,清朝雕刻的富丽堂皇,都是那个时代的印记。而今,我们追求的是自由与自信,这同样需要被木雕艺术所承载。”
同时,他还强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雕文化,必须保持其生命力,让每一代年轻人都成为传承的种子。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审美与追求,但只有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的生命力、涌入新血液,文化才能不断被继承与发展、得以延续。
“首先,年轻人需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持之以恒的基础。同时,渊博的知识和美学修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创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时代感的作品。”木雕属于手工艺,而要当一名好的手工艺人是很累的,是日复一日与木屑相伴,是年复一年地打磨木料,更是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后都可能换不来一个想要的结果。
“当今社会最大的挑战是木雕手艺的传承。因为木雕是一门非遗的传统文化,需要真正来学木雕的手艺人。木雕不偏重于理论教育,它是综合性的。同时技术教育它必须是单一性的,就是你必须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要专门的学习技术,而不是学与木雕不相干的课程。所以这个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综合性人才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坚持初衷,为这个行业做出继承发扬的作用。”大师们曾介绍,木雕专业毕业后从事木雕工作的学生都只有10%左右,木雕传承的形势非常严峻;大师们同样表示,木雕学习最重要的就是“热爱”,只有热爱,才会不断学习,才会不断进步;只有热爱,才能支撑我们走过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岁月;同时,也呼吁更多年轻人,认识木雕、喜欢木雕、投身木雕。
当问到最满意的作品时,大师们却不约而同地表示,没有最满意的作品,作品都只是当时那个阶段积累。他们还想告诉年轻人的是,未来很长,静下心,慢慢来,所有灵感都来自于平时的积累,一定要多出去走走、多去外面看看,眼界决定境界。

(图为虞天金大师与小队成员合影)
自己动手,制作木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大师们的鼓励下,队员们亲自动手尝试制作木雕,体验了从设计到雕刻的全过程。尽管过程充满挑战,但最终的成果让每位队员都感到无比自豪。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队员们对木雕艺术的理解,也让他们体会到了木雕制作的艰辛与乐趣。

(上图为小队成员制作木雕)
一笔一划,图案在木板上栩栩如生;刀起刀落木雕在手下初具雏形。
雕刻的过程很累,一天下来,成员们都感觉到了胳膊的酸痛;雕刻的过程也很无聊,是不断地重复,一点点地削去多余的木料。
但这并不能磨灭成员们的热情,在工作室的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一个个也许并不精致、但是是由成员们亲自动手制作的木雕诞生了。木板上的刀痕是最好的记录者,自豪感油然而生,成员们也感受到了木雕制作过程的不易。
传承创新,发展木雕
木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文化之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情趣。随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定和保护措施的实施,木雕技艺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和重视。同时,木雕的传承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与挑战,需要我们直面问题、努力解决。
木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依靠老一辈艺人的坚守和新一代工匠的创新精神。通过师徒传授、建立传承平台以及结合现代科技,木雕技艺得以延续并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技为木雕艺术提供了便利,但保持作品的传承价值和文化内涵才是关键。只有坚持初心,才能让木雕艺术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