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开文化调研,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8月26日,西南石油大学格桑花开·千里寻藏暑期社会实践队践行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为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前往格萨尔王艺术文化中心和青麦艺术工坊,积极探索并传承色达独特的格萨尔王文化和藏民彩绘石刻艺术。
在充满希望的季节里,一群怀揣着爱与梦想的“格桑花开”支教队员,踏上了前往色达县的旅程。他们此行不仅是为了传递知识的火种,更是为了深入了解并调研色达丰富的格萨尔王文化与藏民彩绘石刻艺术,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8月26日9时,支教队员们来到了色达格萨尔王文化艺术中心的大门前。这座宏伟的文化建筑,仿佛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众人眼前。风貌各异的景代。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支教队员们穿梭于各个展厅之间,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他们仔细端详着那些古老的文献资料,字里行间透露出格萨尔史诗的博大精深;他们驻足于历史遗迹前,感受着岁月的痕迹,想象着当年格萨尔王率领部落征战四方的壮丽景象。更令人兴奋的是,他们还有幸聆听了格萨尔文化专家的精彩讲解,专家们以其渊博的知识和生动的语言,将格萨尔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现代传承娓娓道来,让支教队员们受益匪浅。
格萨尔王作为藏族文化中的英雄史诗人物,其故事被世代传唱,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格萨尔史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支教队员们在这里,不仅参观了详尽的文献资料和历史遗迹,还聆听了格萨尔文化专家的讲解,对格萨尔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现代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随后,支教队员们前往了藏民彩绘石刻艺术的传承地。在色达,石刻艺术不仅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千百年来,石刻艺人们以虔诚的心情,用简单的工具,在石头上雕刻出佛经、神佛形象等,这些作品不仅工艺精湛,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支教队员们亲眼见证了格萨尔彩绘石刻的制作过程,从采选石料、构图、刻制到上色,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特别是格萨尔彩绘石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工艺复杂多样,技术性要求高,色彩鲜艳且富有层次感,令人叹为观止。队员们有幸请来了色达当地的石刻非遗传承人青麦多吉,并由朱琳队长对多吉老师进行了采访。青麦多吉老师表示,石刻艺术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初心。支教队员们也意识到到了,石刻这种传统艺术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在调研过程中,支教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色达县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方面的努力与成就。色达县以格萨尔文化为基调,启动了“百村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不仅系统性地整理展示了格萨尔文化,还为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靠阵地。支教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和与当地群众的交流,了解到一系列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如农牧民通过手工艺制作实现增收、文化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
支教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调研不仅让他们对色达的文化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他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他们希望将所学所感带回学校,通过支教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色达、关注色达,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格桑花开”支教队员们的这次调研之旅,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探索,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怀揣着爱与梦想,将知识的光芒播撒到更多需要的地方,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同时,他们也将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黎承武 来源:西南石油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以青春力量赋能红草文旅高质量发展
- 近日,广东财经大学重迹红旅实践团响应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号召,走进汕尾市红草镇。他们重走革命前辈和当地百姓的
- 08-30
- 探寻先烈足迹,感悟革命精神
- 为更好学习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英勇事迹与革命精神,7月12日,文法系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檀江林老师和陈发祥老师的带领下赴黄山
- 08-30
- 揭秘数字伦理,守护信息安全
- 为了提升公众对数字技术伦理风险的认识,并探索有效的风险化解路径,塔里木大学数字技术的伦理风险与化解路径研究“三下乡”社会实践宣
- 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