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2024年8月1日至8月9日,南京艺术学院团委、设计学院组织12名师生组建“艺心筑梦”实践团,奔赴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为期9天的2024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
井冈山斗争时期,大井是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和红军战士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活动之一。讲解老师谢珍志和梅文,生动讲述了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在井冈山开展实地调查、敢于实践创新的故事。在旧居门前,有一块大石头,屋后有两棵大树,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这个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的命运和前程。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屋后两棵大树取名为“常青树”。一块石头,两棵大树,几间陋室,承载着一代革命者在艰难岁月里求索不止、奋斗不息的感人故事。
图为谢珍志老师教学现场
十名医生,一间木屋,构成了人民军队历史上的第一所正规医院——小井红军医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小井红军医院的建立,为革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中,小井红军医院的战士们自力更生,救治了一批又一批的伤病员。通过墙上挂着的草药标本、桌上陈列的简陋器具,队员们感受到当时医疗条件的艰辛,更加佩服战士们“艰苦奋斗攻难关”的韧劲。
图为小井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87年,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在陵园里祭奉着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48000多名革命先烈,吊唁大厅镌刻着15744位烈士的英名。队员们沿着两组台阶——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49级台阶、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的60级台阶拾级而上。队员们仔细聆听讲解老师对革命先辈英雄事迹的介绍,在烈士陵园纪念堂,为牺牲烈士敬献花圈,默哀凭吊,在讲解老师王滢的带领下重温入团誓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培训老师罗曦主持“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访谈教学活动,带领大家聆听革命后代讲述父辈们的英雄事迹。龙小钢老师讲述了他的爷爷——开国少将龙开富的传奇经历,赵京娅老师深情地叙述她父亲——开国中将赵镕的生平事迹。朴实又铿锵的话语中,传递着伟大的革命精神。每一段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无声的力量,南艺学子们在红色故事中,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图为"话初心·讲家风"访谈教学活动罗曦老师主持现场
我校实践团队与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警察学院、南京工程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南京工业大学、上海电力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周口师范学院实践团队相聚综合楼教室,开展2024年“井冈情·中国梦”校际交流会。会上,各实践团队围绕团队情况、项目进展、井冈山实践感悟等,进行深入交流研讨。“艺心筑梦”实践团队员们热烈讨论井冈山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故事,研讨本次研究课题进展情况,同时互相表达了加强交流沟通的共同愿望。
图为校际交流现场
南京艺术学院“艺心筑梦”实践团将继续赓续红色血脉,在追溯历史中培根铸魂;弘扬红色文化,在学思践悟中凝聚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在奋力前行中开拓攻坚。以实际行动践行井冈山精神,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记者 王佳 通讯员 周莫 倪张冰 赵浚如 孙婧 田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