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国家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战国时期,自古以来治病救人功不可没,在古今社会中拥有很高的地位。而随着中医的逐渐发展和传承,针灸疗法对于现如今的人们来说又有着怎样的保健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安徽中医药大学学子开启了以“探索针灸疗法的意义”为主题的活动,在此过程中,明白了针灸疗法的作用。
众所周知,中医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被疗效显著、治疗效率高的西医替代的趋势,中医虽然治病周期长,但是其博大精深的医理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健康科学的医术理论。因为中医无副作用、治病强身的同时不会损伤人的元气和五脏六腑,有些中医疗法还有强身美容之功效。针灸便是其中之一。
针刺疗法适应于痤疮、黄褐斑、皮肤过敏、荨麻疹、湿疹等,出血性疾病及心脏病患者禁用, 一般采用泻法,平补平泻及补法,常用穴位有合谷、曲池、血海、风市、肺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长强及阿是穴等。
针灸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针灸能调和经脉。经脉的作用非常大,可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经脉中流动着经气,能决定人的生死、病的轻重、有病能否治好、得病的原因等等。因此,学医者一定要掌握经脉,这是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不可不精通。俗话说:《内经》讲:“经络者,所以决死生,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古贤讲“学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都是在强调,经络非常重要。
此外,针灸还不可忽视机体拥有的本身康复能力。致力于调节经脉,以此来激发机体自带的调节性。促进人体自我痊愈,协调整体性的内在机体。应当顺势采纳最必要的医治手段,例如针刺可调和阴阳双重的血气。针对于不同表征的患者,都要筛选最合适用作针灸的某一手段。调节机体平衡,求得最为和谐的机体状态。阴阳平衡应被看作总体性的,顺应各时段不断变更的病情,这样才更能便于调控。机体没能表现出病症之前,就要预先予以针灸。这样做,激发了应变及抗病的机体自身能力,防控未来隐藏性的病症。从长久视角看,也减低了伤害性的疾病程度,这种针灸更适宜亚健康的现今各类群体。
每个学习针灸的中医人都要有这样的感悟:针灸是最合乎天地之道的,针灸的所有理念都源于天地之道。也就是说,学习并实践针灸,其实是顺道而行。

图为医生为患者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