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欣偌 指导教师:王奎国)2024年7月,为探寻青岛地区黄海海洋文化,探索涉海类博物馆在海洋文化方面所起到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作用,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涉海博物馆文化创新探索小队”前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的青岛海产博物馆(又名“青岛水族馆”“青岛海洋科技馆”)进行实地实景调研。通过参观馆内各展览、观察馆内游客的神态以及游览博物馆周围的文化环境建设,切身体悟青岛海洋文化氛围,感受博物馆“两创”特色,在博物馆的人文关怀中感悟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
一、相约博物馆,远眺蔚蓝波涛 青岛海产博物馆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毗邻青岛南部海岸线,是自然科学类海洋生物专题博物馆,始建于民国十九年,由蔡元培、李石曾等科技先驱提倡建设。如今,青岛海产博物馆已经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青岛市独特的风景线,其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使每位游客在参观之余又能感受沁心海风。
图1为博物馆周边环境。刘东岩 供图
在本次实践调研中,创新探索小队按照博物馆地图顺序先后参观了海洋生物馆、淡水生物馆、梦幻水母宫及海兽馆。
图2为博物馆内的海洋生物展品。林新盈 供图
作为博物馆内主要的四个展览馆,每个展馆都配备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科学技术支持,将海洋文化知识凝缩为简单、直观的参观过程,力图为游客建设和谐、便利的游览体验。
二、探索海洋文化,感悟人与自然 海洋文化源于海洋,依海而生,是人类在与海洋的朝夕相处中形成的基于海洋本身的认识,以及因海洋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文明、民间习俗文化等。青岛海产博物馆发挥博物馆普及知识的基础作用,通过展示海洋生物、海洋地理、海洋科技等方面内容,将海洋文化知识传播给大众,而这些或展出或收藏在博物馆内文物资料,也是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图3为博物馆内鱼类生物展品。刘东岩 供图
海洋文化包罗万象,在参观过程中,调研小队顺着博物馆所设的海洋脉络一步步前进,从最微小的细胞到最壮观的蓝鲸,见证了生命的诞生和成长。青岛临海而作,因此博物馆内展出了许多与青岛本地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海洋生物展品,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使游客的参观体验更具生活感,更好地感受到人与自然、海洋之间的深刻羁绊
三、科技未歇,寻索未来之路 21世纪是海洋文化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海洋在国际战略上地位不断提升的时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海洋在人类社会的地位逐渐发展得举足轻重,涉海类博物馆在传播、保护海洋文化方面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十八大“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涉海类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一带一路”计划的提出,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将推动我国沿海港口及周边城市的发展。
作为涉海类博物馆,如何有效地利用地缘、资源、文物等优势,破解遗存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等方面的发展难题,是涉海类博物馆面临的挑战。青岛海产博物馆将科学技术和海洋文化充分结合,其现代化馆内装潢与展示方式提升了游客的配得感、幸福感,也使科学知识的普及更为高效。如在极具特色的梦幻水母宫内,先进的维生系统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水母都能够自如生存,散发着独特的梦幻光辉。经过改造和运用后,看似复杂的科学技术,也成为了博物馆游客更直观、更便捷获得知识的辅助手段。为更好提炼博物馆的特色创新之处,除参观、记录之外,调研小队同时也仔细观察了馆内游客的参观状态,大多数游客都自主、自发地沿着馆内设置的参观路线前进,并能够很好地利用馆内的科技设施提升参观体验。
图4为博物馆内游客正在认真聆听智能讲解。李文锦 供图
然而,在部分展馆中,过多的文字介绍会使游客感到疲惫,博物馆可以在保留文字介绍的同时,使用游客可操作的展示型触屏操作台,将文字知识与3D模型结合,充分利用先进科技在传播海洋文化知识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海洋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处于时代先锋的青年人是解题的新鲜力量。博物馆应广泛吸纳年轻一代的有为青年,携手时代浪潮,将青春力量注入海洋博物事业中来。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涉海博物馆文化创新探索小队
2024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