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物馆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桥梁。非国有博物馆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补充,在活化地方文化资源、传递城市人文精神方面具有独特价值。随着文旅融合战略的深入推进,非国有博物馆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运营,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2025年7月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民藏振弘暑期实践团走进武汉市江城印象博物馆,通过实地参观、馆长访谈、现场记录等方式,探寻这座以武汉城市文化为核心的非国有博物馆在文旅融合浪潮中的实践与挑战。

武汉市江城印象博物馆以“贴近民生、传承武汉城市文化”为核心定位,珍藏着大量武汉地方文献与民俗实物。其起源可追溯至二十余年前,馆方从关注武汉本土文化、搜集地方文献起步,逐步积累文物藏品,最终联合志同道合者建成博物馆,成为承载武汉三镇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江城印象博物馆聚焦武汉本土文化,在非国有博物馆中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代表性,能直观反映武汉民俗文化传承现状;另一方面,作为致力于文旅融合却面临实际发展瓶颈的非国有博物馆,其运营情况、文旅融合实践困境,可为团队研究“文旅融合赋能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提供真实、典型的案例样本,助力挖掘非国有博物馆在资源整合、产业联动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与突破路径。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细致参观了馆内藏品陈列,围绕藏品管理、运营模式、文旅融合实践等核心问题与馆长展开深入交流。馆长介绍,博物馆长期致力于武汉三镇城市文物的收集与保护,目前主要通过自主运营公众号、拍摄短视频进行宣传,除节假日外全年无休向公众开放,还与学校、社区联合开展文化项目。谈及文旅融合,馆长表示,博物馆虽有研学活动的尝试,但尚未真正融入旅游业产业链,“文旅融合目前多停留在文件层面,我们缺乏足够的合作渠道与资源,难以实现与旅行社、文旅平台的有效联动”。馆长也坦言,博物馆运营面临多重困境:缺少与社会公益组织、高校的合作,志愿者力量薄弱;作为非营利机构无门票收入,主要依赖政府补贴,文创产品开发效果不佳;政策支持多为文件表述,落地帮扶较少。

对于未来规划,馆长透露,希望在3-5年内将博物馆迁址至人员密集的商业区,提升公众可达性,同时扩大研学活动规模,让武汉民俗文化触达更多人群,“我们想成为武汉本土文化的代表,让更多人了解江城的历史与故事”。
此次对武汉市江城印象博物馆的调研,为民藏振弘实践团队研究文旅融合赋能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提供了真实案例。民藏振弘团队将系统梳理调研数据,通过影像记录、调研报告等形式,展现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与需求,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江城印象博物馆的文化价值,为推动非国有博物馆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