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养老金融”纳入国家金融改革顶层设计,提出要积极发展养老金融,加强对养老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近年来,金融在养老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它既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稳定器”,更是提升养老品质的“助推器”。
为深入理解养老金融政策在基层的落地实效,探寻金融服务与养老需求的契合点,浙江工商大学“青银共济实践团”于2025年8月赴杭州、宁波、巢湖三地,开展“养老金融“实地调研。
清谷融金道——泰康之家的养老金融新篇 晨光微露,夏日杭城难得的清凉晨风拂过龙井茶园,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8月1日清晨,团队抵达泰康之家·大清谷。这座隐于西湖区转塘街道的高端医养社区,由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以“回到宋朝”为理念设计,粉墙黛瓦的建筑群与翠绿山峦相映成趣,溪水潺潺环绕其间,宛如一幅流动的江南山水画卷。
漫步其间,讲解员笑着介绍道:“这里的金融服务,就像这溪水绕山,悄无声息融进日常。”在入住环节,大清谷推出了“养老年金险入住”方案,老人购买200万养老年金险后,无需支付押金即可直接入住,年金可用于抵扣养老社区的月费、餐费等日常开支,实现“以险养居”。日常缴费也方便,园区配备适老化的智能终端,老人刷个脸或者输入密码,就能交上月费、医疗附加费,而且终端后台连着银行系统,消费明细会实时发给子女。近年来,园区还联合泰康信托推出“养老信托照护”方案,老人把房产、存款这些设成信托,收益按约定打到园区账户,能自动付护理升级、高端医疗的费用,还能按想法传资产。
颐养金日常——福龄院里的金融絮语 8月2日,团队抵达宁波福龄颐养院。据负责人介绍,颐养院已与银行合作开通便捷缴费通道,护工会定期协助老人查询养老金到账情况,协助完成费用缴纳。
在自理区,团队成员遇到了93岁的宁波大学前党委书记爷爷。爷爷对养老金融产品颇为了解,像养老理财、专属养老储蓄、以房养老等都有所知晓,但实际参与并不多。爷爷还谈及了对养老金融的期待,他希望能获得更多养老理财咨询服务,好让自己的养老金规划更合理。
书画室里,89岁的水利专家缪复元爷爷刚练完毛笔字,他向团队成员分享了自己虽高龄却精力充沛的秘诀——“多动脑,多动腿“。谈及养老金融,缪爷爷对相关产品了解不多,多数理财产品未曾听闻。追溯原因,团队成员发现,颐养院金融知识宣传薄弱,老人日常通过收音机、电视和手机接触到的此类信息也不多,这使得老人对金融的认知较为欠缺。
湖山金融底——佰和佰乐的医养金盾 8月6日,团队抵达巢湖佰和佰乐康养社区。风雨连廊串联起各楼栋,房间里的一键呼救系统、防撞家具透着贴心。“金融服务不用花哨,实在才管用。”负责人笑着说,社区的收费清晰明了,房费与服务费分开计算,老人和家属对每月开支一目了然。
与医院共建的康复中心里,护理服务费用按需求分级,而且纳入医保范围,减轻了不少负担。一位在园区散步的爷爷说:“住院花钱有报销,护士还会把明细一条条讲清楚,住着踏实。”
医健融金窗——医疗场景里的金融护航 8月7日,团队来到宁海县第二医院医院,医院联合多家保险公司推出“医养保险直付”,老人投保的长期护理险、商业医疗险可以直接对接诊疗系统,住院及康复费用中保险覆盖部分自动结算,无需垫付。同时,医院还与与本地银行共建“养老医疗账户”,支持老人将养老理财收益定向转入,用于支付特需护理、健康管理等服务,让金融工具切实为医疗康养提供支撑。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走进杭州、宁波、巢湖三地的养老机构与医院,亲眼见证了养老金融从政策理念到落地实践的多元形态。这些实践背后,是养老机构从业者对适老需求的精准捕捉,是金融服务设计者对安全与便捷的反复权衡,他们用专业与耐心,让抽象的养老金融变成了老人触手可及的安心。
如今,从国家将养老金融纳入顶层设计,到企业、机构积极探索服务模式,全社会对养老金融的重视正不断升温。而我们作为青年学子,更应带着实践中收获的认知,深入研究养老金融的下沉路径,用专业知识助力破解基层宣传薄弱、服务不均等问题。
愿这份被金融温柔托举的力量,能被更多人捧在手心。让每一位老人在廊下晒暖时,账单上的数字都化作安心的絮语;在书画室挥毫时,账户里的余额都成了从容的底气;在湿地边漫步时,医保账单上的明细都透着踏实的暖意。终让他们的晚年,如一幅缓缓铺展的江南画卷,每一笔都是金融护航的安宁,每一帧都写满岁月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