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薪火南寻”社会实践队南京实践纪实
一、雨花台烈士陵园:忠义埋青史·气节照丹心
8月14日,队员们顶着三十多度的骄阳,步行来到了雨花台烈士陵园,苍松翠柏间的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碑顶“日月同辉”雕塑寓意英烈精神与天地共存。怀着沉重的心情,大家随讲解员初步了解了雨花台充满血与泪的历史,数万名革命先辈长眠于松柏与梧桐下,富有生命力的苍绿色似乎象征着他们定格的青春。在纪念馆内,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着队员们:郭纲琳烈士狱中用铜板磨刻的“永是勇士”铜心、绣着“起来”字样的枕套,让大家触摸到革命者的血肉深情。面对反动派的酷刑和挑唆,邓中夏慷慨激昂地宣示着自己“把骨头烧成灰,还是共产党员”的决心。在革命英雄铜像下,队员们与其他研学队、退伍军人一起向革命先烈们鞠躬、献花、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南京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等:铭记苦难史·吾辈当自强
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十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在南京犯下了惨无人道的滔天罪行。实践队前往抗日战争有关的纪念馆,目的是铭记民族苦难,常怀忧患意识,祭奠遇难同胞。
首先,队员们来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即使是在中午12点,将近35度的高温下,纪念馆门前依旧排着长长的队伍。队员们虽然在入馆前做了一些心理准备,但离开纪念馆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心还是不能平静:“万人坑”遗址中白骨层层叠压,幸存者李秀英的指甲痕在玻璃展柜中触目惊心。何镜堂院士扩建的新馆以“胜利”为延伸,暗红色铁锈钢板的“胜利之墙”与和平广场的“和平大钟”形成强烈对比。大家最直接地感受到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感受到当时南京百姓的绝望,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残酷与邪恶。

次日,队员们来到了拉贝故居和南京民间抗日博物馆,从平民百姓的第一视角真切见证了日本侵略者泯灭人性的战争罪行,以及战争给古老的南京城带来的无法抹去的伤痛。通过讲解员讲述和观看电影《拉贝日记》,大家了解到国际友人们在挽救数十万同胞生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感激拉贝他们的高尚事迹。在纪念馆内,写满中国城市名的日本侵略者的军旗被放在入口处供观众踩踏以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谴责。幸存于这场屠杀的老人们的照片通过调节亮度构成了一位坚定而悲伤的中国军人形象。其中,令队员们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小男孩,神情严肃地高举着一面旗帜,旗帜上面只有一个词语——“不死”。
三、中山陵:仰伟人初心·承复兴使命
8月17日,实践队来到了中山陵,拾级而上392级台阶,每段平台的花岗岩浮雕记载着辛亥革命的重要节点。设计者吕彦直将中国传统陵墓形制与西方建筑美学融合,陵门“天下为公”匾额为孙中山手书真迹,祭堂内《建国大纲》全文石刻由张静江书写。在孙中山先生雕像前,队员们与其他夏令营和实践队的学生一起庄严地复诵了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同时,为了丰富实践体验,大家还进行了关于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问卷调查。
四、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忆雄狮渡江·续奋进征程
8月18日,实践队来到了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馆前停泊的是镇馆之宝——“京电号”小火轮,这艘1922年建造的燃煤船曾运送邓小平、陈毅渡江,船体上的弹痕至今清晰可见。进入场馆,“百万雄师过大江”全景画通过声光电技术复原战场:江水拍岸声、炮弹呼啸声交织,虚拟的木船在投影江面破浪前行。乱针绣《我送亲人过大江》长卷中,船工们青筋暴起的手臂与战士们紧握钢枪的手掌形成力量共鸣,而“军民鱼水情”展区的补丁军鞋、刻着“支前模范”的扁担,无声诉说着“人民战争”的胜利密码。队员们先后了解到渡江战役的战前准备、战场形势,以及战后对南京市的接管工作,深刻体会到解放军们“打到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钢铁信念。
五、中国共产党南京历史纪念馆:回顾百年征程,传递革命薪火
8月19日,实践队踏入南京党史纪念馆,仿佛穿越百年时光长廊。从中共南京地方党组织早期会议场景复原,到抗战时期地下党员传递的密信原件,泛黄的党员名册、磨损的革命刊物,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初心故事。“狱中斗争”展区的铁镣与家书并置,让队员们读懂信仰在绝境中的力量;“改革开放”板块的老照片里,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者的笑容与如今科创园区的灯火交相辉映。百年党史不是陈列的文字,而是融入城市血脉的奋斗密码,指引大家以青春之力续写新篇。
六、队员感悟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雨花台烈士陵园令电子科技大学2024级本科生卜璇尤为震撼。陵园中心的纪念碑高42.3米,寓意着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让人感受到这些为革命牺牲的同志们的伟大和坚守;青年当如雨花石,在时代里绽放信仰的光芒。
这些年轻的生命用热血换来如今的和平,让卜璇懂得幸福生活的底色是牺牲与奉献。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家不仅要缅怀先烈,更要传承他们的信念,以坚定的担当和踏实的行动,不负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国。
拉贝故居里,泛黄的日记、磨损的用具都带着岁月温度。南京最黑暗时,拉贝建立安全区庇护数万名民众,展柜中救助账簿上的密密麻麻的名字,背后是一个个被挽救的家庭。他日记里“我无法袖手旁观”这句话深深触动了电子科技大学2024级本科生施想。这位异乡人本可置身事外,却选择坚守正义。
这让施想懂得,人性光辉不分国籍,危难中坚守善良与担当尤为珍贵。这里是勇气与仁爱的丰碑,提醒大家守住心中的光。
七、活动总结
南京实践之旅,让青春在历史长河中锚定方向。雨花台的忠魂告诉大家,担当始于信仰的坚守;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无声控诉,让大家深知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来之不易。中山陵“天下为公”的理想,指引青春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奋进;拉贝故居的人性之光,启示大家现代化需兼具文明温度。渡江战役的枪炮轰鸣,见证奋斗铸就的胜利;党史展览的岁月年轮,展现党带领人民走向现代化的壮阔征程。
历史赋予青春使命,大家当以先烈为镜,用热血与实干,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文字 | 薪火南寻社会实践队
编辑 | 杨锦泽
审核 | 陈禹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