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非国有博物馆作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遗产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推进及文旅融合和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非国有博物馆的生存现状与可持续发展路径备受关注。7月10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民藏振弘”暑期实践团深入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桥头镇,对威海锡镶紫砂茶壶博物馆展开了实地调研,通过参观学习、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文旅融合背景下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践与机遇挑战。

威海锡镶紫砂茶壶博物馆坐落于桥头镇信河北村。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威海锡镶技艺”的核心展示载体,该馆以“锡镶起源”“红色文化”“豫丰商号”等主题展区为依托,还原百年锡镶工艺的历史脉络,并创新融入非遗体验、研学教育、民宿餐饮等业态,形成“博物馆+文旅+非遗”的复合发展模式。在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调研中,团队成员走访参观了博物馆的展品陈列,并围绕藏品特色、运营模式、资金来源、观众结构、专业能力、政策执行、创新转化等问题,与博物馆非遗传承人王海峰进行了深入访谈。“我们最初的信念就是把锡镶非遗技艺传承下去。我们每天在讲解锡镶非遗技艺的同时,也介绍威海的历史、英租的历史,以及喝茶的礼仪等。通过一系列的讲解,让大家、特别是让参与研学的孩子,热爱家园,珍惜美好的生活!”非遗传承人王海峰介绍,博物馆自2023年建成以来,已经与多所高校展开深入合作,共同开发文创产品与传统文化课程。同时,该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积极促进业态多元化,整合非遗体验、红色教育、民宿餐饮、影视拍摄基地等资源,打造东南乡景区,吸引了市内外大批游客参与研学体验。在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带动产业共通共融中,释放了文旅经济新动能,也促进威海锡镶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本次调研活动为深入研究文旅融合赋能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活案例。接下来团队将系统梳理本次调研内容,用镜头剪辑非国有博物馆影像,以数据撰写调研报告,借助新媒体传播威海非国有博物馆故事,让非国有博物馆的经济文化社会价值和实践创新被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