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纸畔清源:一场关于水与绿的实践对话

    发布时间:2025-09-01 阅读:
    来源:王士珂
当八月的热浪裹着纸张的淡淡纤维气息掠过厂区,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纸日可待”实践团的青年们,正蹲在太阳纸业污水处理中心的清水池边——有人捧着检测试管比对水质,有人对着流程图记录工艺细节,指尖触碰到的微凉水流,让“水污染控制”这门课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了真实的温度。对他们来说,这场走进产业一线的实践,不是简单的“看与学”,而是带着专业疑问寻找答案:造纸行业的废水如何“变废为宝”?化工技术又能为生态保护注入多少力量?
“大家先看这片沉淀池,刚进来的废水COD值超过3000mg/L,经过混凝、沉淀、生化处理后,能降到50mg/L以下。”随着污水处理中心主任的指引,实践团成员沿着步道穿梭在错落的处理单元间。调节池里,废水还带着制浆环节残留的浅褐色;转入厌氧反应池,气泡在池面轻轻翻滚,那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呼吸”;到了膜分离车间,透明的超滤膜如同细密的滤网,将最后残留的杂质截留。“课本里说的‘活性污泥法’,原来就是这些棕褐色的菌胶团在工作!”一名队员指着生化池里的混合液,兴奋地和同伴分享发现。当看到处理后的清水通过管道流向车间冷却系统,再到园区的草坪灌溉喷头,大家真切感受到:“循环利用”从来不是课本上的四个字,而是贯穿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实验室里的交流,更像是一场“专业思维的碰撞”。实践团成员带来了校园里关于“生物炭吸附技术”的研究数据,试图为太阳纸业解决废水色度去除难题;企业研发人员则拿出最新的“新型絮凝剂”试用报告。“我们正在优化药剂投加量,你们的生物炭实验数据或许能帮我们减少药剂用量。”研发工程师的话,让队员们瞬间有了“参与感”。从理论参数到实际应用,从实验室小试到生产线中试,这场对话让大家明白:化工学科的价值,在于让技术真正落地,让环保与效益找到平衡点。
“看,这湖里的鱼都是自然繁殖的!”在厂区人工湖边,技术人员的一句话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湖水清澈见底,锦鲤在水中自在游弋,很难想象,这里的水源竟是处理后的再生水。太阳纸业的工作人员介绍,厂区用水重复利用率已达95%以上,相当于每年节省了一个中型水库的水量。“以前总觉得造纸是高污染行业,现在才知道,技术能改变一切。”一名队员在实践日志里写道。这份认知的转变,比任何专业知识的积累都更有分量——它让青年们懂得,作为化工人,肩上扛着的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责任,更是守护生态的使命。
实践结束时,夕阳为污水处理中心的罐体镀上了一层金边。实践团成员与企业人员的合影里,身后的清水池波光粼粼,远处的造纸车间轮廓清晰。“回去后,我要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同学听。”“我们可以和企业共建实践基地,把更多科研想法变成现实。”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规划着未来的合作方向。这场关于“水与绿”的实践对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用专业力量守护绿水青山,让每一张纸的诞生,都成为生态与产业共生的见证。
未来,“纸日可待”团队还会带着更多专业疑问走进产业一线。他们或许会继续研究废水处理的优化工艺,或许会参与到绿色造纸材料的研发中,但不变的是那份初心——让化工技术成为连接产业与生态的桥梁,让青春的力量,在推动“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