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人递出的两根黄瓜、一张舍命传递的逃生地图,这些都让曾被关押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的战俘终生难忘。”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曾有着“东方奥斯维辛”之称。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重要指示精神,青岛科技大学赴辽宁省沈阳市“青春临沈城,解码抗战史”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8月3号走访了这里,探寻那段被尘封的历史,感受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
为深入挖掘二战历史细节,传承国际反法西斯精神,青岛科技大学“青春临沈城,解码抗战史”实践队走进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通过实地探访,触摸历史温度,感悟跨越国界的抗争力量。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是二战期间日本关押美、英、澳等国盟军战俘的重要场所之一。1942年至1945年,这里曾关押数千名盟军战俘,他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坚持抗争,留下了诸多反映不屈精神的珍贵遗迹。如今,旧址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等方式,完整呈现了战俘们的生活与斗争历程,成为铭记国际反法西斯合作、见证人类共同抗争的重要历史地标。
实践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依次参观了战俘营房、劳作场地、秘密通讯遗址等区域。斑驳的木质bunk床、磨损的工具、泛黄的战俘日记手稿,无不诉说着当年的艰辛;复原的“秘密电台室”场景,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战俘们在严密监视下传递情报、守望相助的智慧与勇气。墙上一张张老照片里,战俘们虽面带疲惫却眼神坚定,队员们不时驻足沉思,详细记录历史细节,并不时就战俘营的管理模式、国际救援等问题展开讨论。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二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共同奋斗的结果。通过走近这段跨国历史,团队成员不仅填补了对二战东方战场细节的认知空白,更体会到“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深刻内涵。大家表示,将以青春之力传播这段历史,让跨越国界的不屈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递,为守护和平、促进国际理解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