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显著标识,老年人如何融入智能生活,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60岁以上网民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操作复杂、功能冗余等问题,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老年人顺畅使用智能手机。7月29日,北京科技大学耆影寻踪实践队走进长春全民健身公园,与多位老人展开深入交流,旨在记录下他们在数字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与改进建议。
小队成员在长春全民健身公园前的合影 耆影寻踪小队
健身公园遇“能手”:手机功能用得溜 在长春全民健身公园,实践队遇到了正在散步的李爷爷(化名)。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李爷爷对手机基本功能适应得很不错:不仅会用手机观看直播、录像,还能熟练使用手机支付,甚至知晓手机有放大字体的功能。像他这样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并不少见,他们有着尝试新功能的意愿,只要设计足够直观,老年人也能轻松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小队成员与李爷爷的合影 耆影寻踪小队
疫情成契机:从“不会”到“熟练”的支付路 王爷爷(化名)是在疫情期间才开始接触手机支付。回忆起最初的使用经历,他坦言:“一开始完全搞不懂怎么操作,是子女耐心教,我慢慢学,现在总算能熟练用了。”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老年人对移动支付的适应过程——尽管初期存在不少使用障碍,但通过家人指导和反复练习,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在跨越数字支付的门槛。

小队成员与王爷爷的合影 耆影寻踪小队
家人伴身旁:智能生活学得更安心 小队还采访了和儿子住在一起的刘阿姨(化名)。有家人常伴身边,她在接触智能设备时多了一份底气:儿子会教她用智能手机,从简单的视频通话,到用APP查天气、看公交线路,她在家人的帮助下,一点点解锁智能生活的新技能。“儿子教我用手机视频,想他的时候点开就能见,可方便了。”阿姨笑着说道,脸上满是幸福。

小队成员与刘阿姨的合影 耆影寻踪小队
从长春的这次探访可以看到,老年人并非不愿融入数字生活,只是需要更贴心的引导与更友好的产品设计。家人的陪伴与耐心教学,是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重要力量;而科技产品若能在操作界面、功能设置上更贴合老年人的需求,也将助力更多银龄群体顺畅拥抱智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