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农风:一馆藏岁月,阡陌见传承
百舸网云南8月17日电(通讯员李敏丽郭映月)为了探寻云岭大地悠久的农耕历史与传承,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寻守‘粮’心”队团队成员深入云南开启云岭农风之旅。8月16日至17日,团队成员李敏丽通过参观云南民族农耕文化博物馆以及甸沙乡苏撒坡村的农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农耕文化与农业现状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农耕博物馆李敏丽摄
云南民族农耕文化博物馆宛如一座时光宝盒,珍藏着云岭大地数千年的农耕记忆。依据石寨山遗址、河泊所遗址等多个重要遗址的植物考古分析和鉴定,馆内陈列的炭化稻谷、小米、小麦、大麦、大豆、荞麦等作物标本,成为了云南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有力见证。这些古老的作物种子跨越了漫长的岁月,诉说着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的故事。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逐渐成熟的农耕技术,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和汗水,也让调研团队深刻感受到了云南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在博物馆的农具展区,一件件锈迹斑斑的器物更让调研团队成员驻足良久。从用于开垦山地的铜锄到适应梯田灌溉的木犁,从原始的脱粒石臼到精巧的谷物筛具,这些工具的演变轨迹清晰地勾勒出云南农耕技术从粗放走向精细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一组展示刀耕火种向轮作制转变的模型,生动再现了先民们如何在崎岖的山地环境中,通过不断改良耕作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团队成员李敏丽在参观后感慨道:“这些古老的农耕智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烤烟田李敏丽摄
走出博物馆,调研团队成员来到了甸沙乡苏撒坡村的农田。这里的阡陌之间,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的生动交融。团队成员深入参观了烤烟田和荞田,详细了解了它们的生长情况。在烤烟田中,绿油油的烟苗整齐排列,村民们正忙碌地进行田间管理。他们熟练的操作手法和对烤烟生长特性的了解,让团队成员钦佩不已。而在荞田,荞麦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展现出勃勃生机。通过与村民的交流,团队成员得知,这些传统作物不仅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更是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荞田李敏丽摄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对云南的农耕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博物馆中,古老的农耕智慧为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灵感;而在田间地头,农民们的实践经验则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现实依据。
传承农耕文化,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担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珍贵的农耕文化资源,让古老的农耕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云南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让云岭大地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投稿: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敏丽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郭映月
审稿: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杨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