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甘肃农业大学“助农兴农”团队赴定西市开展特色产业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01 阅读:
    来源: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牛亚莉、张超、王雪、秦娜、俞雪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为基层产业发展提供方向。8月26日,管理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特色产业调研实践团奔赴定西市安定区,聚焦当地马铃薯、淀粉加工等特色产业,探索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
  实践团成员走进当地产业园区与企业,实地探访马铃薯从原料到成品的发展流程。在原料仓库,整齐堆放着马铃薯淀粉等原料,仓库采用分区堆放,离地仓储模式,既保障原料新鲜,又便于按需调取;从仓库取出的淀粉会被送入加工车间,与水按比例混合调浆,工人通过淀粉浆的黏度、色泽通透度等判断浆体是否达标,以便后续成型;成型是手工粉条的关键,工人把淀粉浆倒入带孔金属漏勺,高举轻晃使浆滴入沸水,凝固后沿锅边刮出成粉条;成型粉条转入整洁的晾晒车间,带轮金属架整齐排列,架上银丝般的粉条垂落,借定西干燥气候,夏季约2天,冬季约3天即可将粉条晾至含水量14%以下;晾干的粉条送入待检区,工作人员通过看色泽、摸表面、弯折测韧性三步检查品质,还会抽样进行检测,保障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合格粉条进入包装环节,工人按重量分装,既有面向大众消费的实用包装,也有适配礼品馈赠的高端礼盒,包装后存入阴凉干燥的成品库,等待发往各地。



  定西马铃薯手工粉条的生产过程,既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也是产业升级的缩影。这条从“田间”到“车间”再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不仅是定西人的生计与希望,更折射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特色产业“以工艺铸品质、以品牌拓市场”的发展智慧。实践团队将进一步整理调研成果,推动实践智慧转化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力量,真正实现“调研有成果、实践有成长、振兴有助力”的目标。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