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走进南京梅园新村,探寻红色粮食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01 阅读: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
走进南京梅园新村,探寻红色粮食密码
  南京8月16日电(通讯员蒋帅彤郭映月)8月16日,为深刻感受粮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特殊意义,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寻守‘粮’心队”小队成员走进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在这座承载着革命历史记忆的红色场馆中,开启了一场特殊的“粮食寻踪”之旅。
  通过馆藏文物与历史文献的交织,人们的思绪被拉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一份份泛黄的谈判文件,字里行间充满了中国共产党为和平作出的努力和坚持;一件件简陋的生活用品,如周恩来使用过的带缺口的粗瓷碗、工作人员穿过的补丁衣服,展现了代表团成员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还有那记录着每日粮食消耗的账本,见证了他们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依然严格自律、节约每一粒粮食支援群众的高尚情怀。
    
  图为小队成员参观馆内陈列蒋帅彤摄
  影像资料和文字介绍详细展现了中共代表团在南京谈判期间所体现出的大智大勇、团结协作、廉洁奉公的精神。团队队员深深被老一辈革命者的精神所打动。“以前只是在课本上了解这段历史,今天来到这里,亲身感受当年的场景,才真正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为了和平民主付出的艰辛,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团队成员蒋帅彤感慨道。
  
  图为馆内讲解员为团队成员讲解蒋帅彤摄
  1946年5月中共代表团进驻南京时,国民党当局表面上提供后勤保障,实则在粮食供应上设置诸多限制。为应对粮食短缺,中共代表团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节约措施,董必武在《南京谈判回忆》中提到,代表团内部制定了“粮食分配细则”,明确规定“优先保障一线谈判人员,领导同志与普通工作人员定量一致”,周恩来、邓颖超等领导人带头执行,从不特殊化。
  此外,代表团还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以缓解粮食压力。梅园新村30号、35号驻地的庭院内,至今保留着当年开垦的小块菜地遗迹。据曾在代表团担任通讯员的陈友才回忆,周恩来、邓颖超等领导人利用工作间隙参与劳动,种植青菜、萝卜等易生长的蔬菜,“收获的蔬菜先分给炊事班,补充食堂,减少外购粮食的需求”。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做法,既节约了粮食开支,也成为代表团联系群众的象征——多余的蔬菜还会分送给周边生活困难的居民。如今,梅园新村纪念馆将这些实物与文献作为重要展品,正是为了让后人铭记那段物资匮乏却精神富足的历史。
  
  图为小队成员同周恩来雕像合照蒋帅彤摄
  如今,梅园新村纪念馆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前来参观学习。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者。在这里,人们透过历史的尘埃,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通过此次对梅园新村纪念馆的调研,小队成员将把在梅园新村感受到的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未来,团队成员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传承和弘扬老一辈革命者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投稿:经济学院蒋帅彤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郭映月
  审稿: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杨晓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