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遗韵拾光:六地非遗在云端重现青春

    发布时间:2025-08-30 阅读:
    来源:“遗韵文脉”探索小分队
一场跨越六省的文化接力,一次特殊的“云端”奔赴,一群“学前教育”背景的青年学子,用数字技术敲开了非遗保护的大门。2025年夏天,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遗韵文脉”探索小分队完成了一项颇具挑战的社会实践——“遗韵拾光计划”。他们原定奔赴河南南阳、广东湛江、重庆潼南、江苏南京、云南曲靖、山东青岛六地,开展非遗调研。但最终,他们选择了一种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方式:全线上的数字化采集与协作。尽管未能亲身踏上那片片蕴藏着汉文化、雷州文化、巴渝文化、金陵文化、爨文化、齐鲁文化的土地,但这支六人团队依然借助技术的力量,完成了一次文化寻根与数字重建的尝试。
一、缘起:从“非遗孤岛”到“数字活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活态记忆,是流淌在乡土深处的文化血脉。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珍贵的非遗项目正悄然淡出人们的视野。它们像是散落在中国南北城乡之间的“文化孤岛”,彼此隔绝、记录模糊、传承乏力——尤其是那些深植于地方语言、民俗与生产方式中的小剧种、古歌谣、老手艺,正面临着“人走艺绝”的严峻现实。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六名研究生,萌生了“遗韵拾光计划”的最初构想。他们原本的计划充满青春特有的浪漫与勇气:奔赴六地,走进田野,用双脚丈量文化的距离,用双手记录即将消逝的声音。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与调整中,一个更深刻的命题浮出水面:非遗保护,是否一定依赖于“身在现场”?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是否可以通过技术实现另一种“在场”,一种超越地理限制、更轻量、更可持续的文化接力?于是,“遗韵拾光”没有取消,没有推迟,而是转型。他们决定以“云端协作+远程采集”的方式,完成这一次特殊的文化寻访。没有路费之虞、没有行程之艰,但却多了一份对数字工具的重新理解,对文化传播的再度想象。这并不是妥协,而是一次诚恳的进化。
二、实践:在屏幕与数据间,捕捉文化的呼吸
当线下走访转为线上实践,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工具的转变,更是方法的重构与情感的重连。没有面对面交谈的温度,没有实地踩点的现场感,但这并没有阻碍我们接近非遗、理解非遗、记录非遗的决心。相反,它促使我们更专注地倾听屏幕另一端传来的文化脉动,更细腻地处理每一段来自远方的影音资料。
我们虽未能与传承人直接对话,但却以一种更克制、更技术化的方式接近了他们留下的文化痕迹。借助各地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已公开的影像档案、纪录片片段、学术访谈,以及传承人自主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教学视频、展演实录,我们系统性地建立了六地非遗的初步视听数据库。比如湛江雷剧,我们不再是通过现场采访老艺人,而是反复观看一位七十多岁传承人录制的一套完整教学影像。视频中,她字正腔圆、手势如画,每一个眼神都带着戏。我们逐帧截取、标注声腔变化与肢体语言,结合地方戏曲志进行交叉验证。这种方式虽缺少即时的互动,却多了一份凝视的深度。
南阳汉画的像石、潼南的狮舞、南京的白局、曲靖的彝绣、青岛的柳腔……每一项非遗,都不再只是一个名词,而成为一组组可播放、可暂停、可回放、可分析的视听素材。我们通过远程协作工具共享时间码、分类标签、方言转写文本,甚至通过AI语音识别系统初步完成部分方言唱词的转译与注音。没有亲临其境,却依旧能感受到手艺的力度、唱腔的情绪、仪式的氛围。屏幕虽冷,但文化的温度却透过像素与声波,一次次抵达我们眼前。每一次深夜的视频会议,每一次共同的素材审看,每一次对某处细节的反复争论——都成为我们与非遗之间建立联结的独特方式。
三、启示:数字时代非遗传承的范式变革与青年使命
“遗韵拾光计划”的价值远不止于完成一次暑期实践,更在于它揭示了数字化时代非遗保护的范式转型——从抢救式记录转向可持续共建,从地域性传承转向跨时空共享。
这场实践告诉我们,非遗的活化传承未必需要宏大的叙事和沉重的使命。它可以轻盈如云端的一次协作,生动如一段短视频,亲切如一个年轻人用方言演唱的古老歌谣。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数字工具系统整理六地戏曲唱腔,当AI技术能够辅助方言转译与语音修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范式的根本性转变:非遗保护正在从专家主导走向大众参与,从封闭传承走向开放创新。
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变让非遗真正回归到生活文化的本质。通过短视频还原雷州古语吟诵,用动画再现汉画故事,借助云端数据库分类整理地方戏曲——这些尝试不是在博物馆化非遗,而是让它们重新进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场景。非遗不再是被瞻仰的遗产,而是可参与、可改编、可再创作的文化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一代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他们天生是数字原住民,擅长用新技术表达旧传统;他们不受地域限制,能够以更开阔的视野发现文化间的联系;他们充满创意,敢于用新的方式讲述老的故事。正是这种特质,让他们成为联通传统与未来的最佳桥梁。
四、结语:遗韵未绝,拾光不息
年轻人用行动证明:文化传承不一定要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它可以在屏幕与数据的方寸之间悄然发生;非遗保护不一定需要宏大叙事,它可以始于一次仔细的标注、一段清晰的录音、一个精心剪辑的视频。在这个数字与实体交织的时代,文化的火种正在以新的方式传递。屏幕之外,是千年文明的深厚积淀;屏幕之内,是文化新生的无限可能。每一次点击播放,每一次云端共享,每一次数字修复,都是对文化记忆的一次珍重守护。
遗韵未绝,因为永远有人愿意倾听古老的声音;拾光不息,因为永远有人愿意为文明点灯。当传统文化的星河与数字时代的流光交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可触、可感、可参与、可延续的文化未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革新,文化的真谛永远在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共鸣,在于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于那些始终闪亮的文化初心。
这是一次没有“路”的实践,却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径。它没有实地奔赴的风尘仆仆,却有着数字空间中文化数据悄然汇流的静谧与力量。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