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深入贯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要求,2025年7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桂在同心”实践团奔赴广东茂名电白博贺西葛村,化身“文旅开拓者”,开展了为期七天的调研活动,挖掘西葛村海洋文化与乡村资源潜力,探索乡村文旅融合发展道路,为绘制更精准、更鲜活、更具吸引力的博贺文旅地图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桂在同心”实践团调研组的脚步,走进博贺西葛!
【了解村情,叩响民声——解锁基础信息层】
调研组成员访谈了西葛村支委委员黄伟辉同志,了解当地文旅发展现状与计划,充分了解了当地发展的优势与困难,还采访了博贺镇团委书记陈作茂同志,认真了解当地文旅发展的针对性政策。通过深度交流,成员们获取了当地文旅发展的现状全景图、未来规划蓝图以及针对性扶持政策,深刻理解了发展中的优势禀赋与亟待突破的瓶颈,为整个文旅地图奠定了坚实的政策与发展坐标基础。
成员们还走进村民家中,倾听最真实的声音。访谈聚焦村民对疍家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注、对文旅融合发展的真切感受以及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实际反馈。这些来自基层的“一手民情数据”,是绘制“有温度”文旅地图不可或缺的底层信息。
【深入夜市,烟火寻音——点亮活力节点】
调研组成员深入西葛夜市的繁华烟火之中,先后采访了夜市运营经理、特色摊主以及酒店工作人员。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夜市经济的运营模式、产业链条联动效应,精准捕捉了业态发展的核心需求与现实挑战,为文旅地图填充了丰富的细节。
成员们还针对游客与本地村民分别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了解村民对于西葛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和游客们对于旅游消费的意愿等宝贵的数据,点亮活力节点,为优化文旅产品、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关键依据。
【疍家寻根,渔韵回响——解锁文化资源层】
7月16日,调研组成员们前往疍家墟进行实地考察。7月17日,成员们奔赴东风街博贺镇文化站,拜访了咸水渔歌非遗传承人郑淑红,深度交流渔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精髓与传承困境;还采访了文化站李树权书记,获取了疍家文化相关的影像资料,为进一步了解疍家文化提供了资源。
17日当晚,调研组成员们再次回到文化站,身着疍家服饰,以参与者的角色,拍摄疍家歌舞宣传视频。当鲜艳的布料裹身,独特的银饰轻响,成员们切身感受着疍家服饰与疍家歌舞所蕴含的疍民生活智慧与审美意蕴。
“我们疍家人要用帽子捡鱼,像这样拾起海鲜,走路也要一扭一扭的!”排练疍家歌舞表演的阿姨在排练间隙指导成员们的舞蹈动作,还亲切地为成员们介绍动作的内涵。成员们尝试摆动模拟疍民劳作的身姿,哼唱咸水渔歌的片段,在身体力行的体验中,更深刻地理解了疍家先民“以海为田、以舟为家”的生活状态与乐观坚韧的精神内核,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向阳而遇,潮起新程——绘制未来蓝图】
当千年疍家文化不再是孤悬的浪花,而成为奔涌在新时代浪潮里的活水,西葛村的海岸线上,便永远有年轻的脚步在丈量——一边连着渔船归港的晨雾,一边通向乡村振兴的朝阳。“桂在同心”实践团紧握手中的笔,描绘出一份承载着青春智慧与力量的文旅地图:以民声为坐标,描摹乡村振兴的烟火底图;以烟火为谱线,奏响夜经济升级的奋进强音;以古韵为灯塔,照亮疍家文化的前行航程。这份地图不仅是对西葛村文旅资源的一次深度挖掘和梳理,更是为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实现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提供的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