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草木葱郁,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蒲公英支教团”的第二周支教,在非遗造纸的草木香、老兵勋章的金属光、键盘敲击的哒哒声里,写就了别样的山间故事。
古法造纸传非遗,指尖生花悟匠心 7月21日上午,板舍村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内,支教团开展非遗造纸术体验活动。“看,竹帘要像这样平平地沉下去,才能捞起均匀的纸浆。”志愿者手把手教9岁的储雨欣晃动竹帘。水槽里,树皮纤维在水中舒展,像一群轻盈的羽毛。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手工纸晾晒成型后,纷纷剪成书签,用彩笔涂上五角星时,才明白“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孩子们指尖能摸到的历史。”,此次活动让孩子们体验非遗技艺,培养动手能力,助力传统文化传承。
图为支教团成员彭娜开展非遗造纸术素质拓展活动。李思雨 供图
信息科普拓视野,科技之光照童心 7月22日上午,支教团在服务中心同步开展信息技术科普课与计算机体验课。课堂上,志愿者通过动画演示讲解电脑工作原理,手把手指导孩子们练习打字、绘制图形,穿插讲解网络诈骗防范、个人信息保护知识。10岁的储文博指尖在键盘上磕磕绊绊,当拼音输入法跳出"中国"二字时,他突然拽住常萌萌的衣角:"老师你看!我让电脑写出中国了!"旁边的女孩则把"不点陌生链接"的标语,用绘图软件涂成了醒目的红色。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孩子们专注的脸上,键盘敲击声与细碎的讨论声交织,在实践的乐趣里,操作技能与安全意识正悄悄扎根。
图为支教团成员常萌萌进行信息技术科普。李思雨 供图
访谈老兵忆峥嵘,红色基因润童心 下午3点,储晓辉立在院口迎接支教团。优秀党员、多获优秀士兵奖的他,站姿笔挺,笑意淳朴。“2006年我入伍参军,那时条件艰苦,零下几十度的天气里,我们依然要坚守岗位……”储晓辉老师讲述起自己的军旅生涯。从新兵训练的严苛磨砺,到执行任务时的惊心动魄,他的话语朴实而有力,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储老师,您当时害怕过吗?”志愿者操玉莹的声音有些发颤。“怕,但肩上有责任,就不能退缩!”这句话像一颗石子,在孩子们心里漾开圈圈涟漪。访谈结束后,孩子们说:“谢谢储叔叔,您是我们的榜样”。支教团成员纷纷表示:“老兵的故事是最生动的‘红色教材’,我们会把这些珍贵的记忆融入课堂,让孩子们从小种下爱国爱党的种子。”储晓辉老师再次叮嘱青年学子:“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你们要好好学习,传承军人精神,将来为国家做贡献。”临走时,储晓辉将孩子们用非遗手工纸画的红旗贴在堂屋墙上,正对着那张褪色的“优秀共产党员”奖状。山风穿过窗棂,吹动着墙上的纸红旗,哗啦啦的声响里,像有无数个年轻的声音在应和。
图为支教团前往退伍军人储晓辉家中进行访谈。李思雨 供图

图为支教团成员与退伍军人合影留念。李思雨 供图
多元赋能育新苗,薪火相传耀山乡 暮色中的板舍村,手工纸的草木香、键盘的敲击声、老兵的话语还在回荡。这些细碎的瞬间,正像蒲公英的种子,落在孩子们心里,等着某天长成参天大树。(通讯员:朱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