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物课堂在应试与热爱间生长
让生物课堂在应试与热爱间生长
——访忻州市第三中学张云凤老师
张云凤女,1976年出生,群众。1992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生物系。现任忻州三中高中生物教师。
高考策略:“三阶融合”赋能教学
面对高考升学的现实压力,如何平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应试技巧训练?张云凤老师的核心策略是“目标分层,情境串联”和“三阶融合”。
“比如讲‘光合作用’时,基础知识点(色素种类、光反应暗反应过程)会结合教材和考纲夯实,这是应试的根基”张老师解释道,“而能力培养藏在情境里——用高考题中‘大棚作物增产措施’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增施CO₂能提高产量’,既练了科学思维(因果推理),又关联了应试考点;最后针对性总结这类题的答题逻辑(‘条件→过程→结果’),就是应试技巧的落地。”
她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三阶融合”:“先让知识‘立得住’(扎实课本),再让能力‘用得上’(用真实问题驱动思维),最后让技巧‘接得住’(从能力训练中提炼应试规律)。毕竟,高考本身也在考能力,两者不矛盾。”
市区教学:用师大视野点燃兴趣
在忻州市区高中任教,张云凤老师利用师大校友的学识背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深层兴趣。
“市区学生确实对‘课本外的生物’更敏感。作为师大校友,大学时跟着老师做过植物分类调研、听过基因编辑的前沿讲座,这些经历能帮我把生物从‘考点’拉回‘生活与科研’。”她举例道,“讲‘细胞凋亡’时,提师大实验室用线虫研究凋亡基因的故事,延伸到人类胚胎手指形成原理;讲‘进化’时,结合师大博物馆化石标本,让学生猜‘忻州五台山与南方植物的进化差异’。”
张老师强调:“不是刻意拓展,而是让他们感知:课本每个字背后都有鲜活的研究,考试只是理解的一种方式。”
跨学科思维:构建知识桥梁
张云凤老师将师大培养的跨学科思维融入教学,帮助学生串联知识网络。
“师大的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必修课奠定了跨学科视野,”她说,“教学中我刻意找‘连接点’:讲‘酶的专一性’时,联系化学‘锁钥模型’与化学键特异性;讲‘神经冲动传导’时,用物理‘电位差’解释静息/动作电位;分析‘血糖平衡’时,引入数学‘反馈调节’和物理‘稳态’概念。”
她指出:“学生终会领悟:生物是用理化知识解释生命的桥梁。知识网络一旦连通,记忆与理解自然轻松。”
科学精神: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张云凤老师通过三件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科学史复盘:“讲孟德尔定律时,让学生分组还原‘假说-演绎’过程——若你是孟德尔,看到3:1分离比会提何假说?如何设计测交验证?”
(2)短论文解读:“选《细胞》杂志短文,简化摘要让学生分析‘研究问题、方法、结论是否支持假设’。”
(3)“抬杠”实验:“如学‘植物向光性’时,让学生反驳‘仅与生长素有关’,设计实验验证其他物质参与。”
应对倦怠:大学记忆的火种
当教学陷入倦怠,张云凤老师从大学经历中重燃热情。
“霍山野外实习时,老师指着一株不起眼的小草讲解其与真菌共生的生存策略,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植物比课本里的光合作用公式生动多了’。”她回忆道。如今,她带学生去花坛“认植物”,观察“三叶草为何早晚开合”,再关联“植物激素调节”知识点。“把大学故事变教学素材,学生亲切,我也重温热爱。”
寄语后辈:锤炼“化繁为简”之力
张云凤老师对师大生物系学子的核心建议是锤炼“复杂概念简化能力”。
“这是最核心的。”她强调,“‘减数分裂’‘内环境稳态’等抽象概念易让学生退缩。师大课程虽深奥,但教师需用‘生活化比喻’(如‘主动运输’比作‘爬山需能量’)和‘可视化模型’(如手工演示染色体联会)让学生秒懂。”她以恩师为例:“当年大学老师用‘煮面条’解释‘蛋白质变性’,此启发我铭记至今。”
“这种能力比钻研高考题更根本:学生听懂才有兴趣,方能谈应试与能力培养。”张老师总结道:“高考是舞台,生物魅力才是学生登台的动力。我们既要助其在台上发挥出色,更要让其爱上舞台。”
撰稿人:化学2302班侯静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