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语境下,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绿色生态的永续发展已成为区域协同进步的核心命题。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红韵铸魂,绿脉兴乡”暑期实践团队,怀揣对红色历史的敬畏与绿色发展的思考,奔赴贾汪区卧龙泉景区,探寻“红为魂、绿为韵”的融合发展密码,为乡村振兴中资源活化与生态保护的协同路径提供青年视角。
步入卧龙泉景区,红色印记与绿色生态交织的立体画卷徐徐铺展。作为运河支队抗战历史的重要见证地,景区内的纪念馆、战地工事等红色遗存,在葱郁林木与澄澈水域的环抱中更显厚重。团队成员驻足于锈迹斑斑的枪械、泛黄的战地文书前,认真聆听先辈们为守护家园浴血抗争的往事,深刻体悟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而环绕其间的生态湿地、原生植被,以蓬勃的自然生命力托举着红色记忆,队员们在徒步考察中细致记录植被分布与景观规划,感受历史庄严与自然生机的空间平衡,理解生态基底对红色文化传播的滋养作用。
这种“红”与“绿”的交融,在队员们看来绝非形式叠加,而是精神内核与发展理念的本质契合。红色文化中“为家国永续而奋斗”的担当精神,与绿色发展“为子孙后代谋福祉”的永续理念,在价值维度高度统一。团队通过与景区工作人员座谈了解到,景区将红色教育动线与生态研学路径有机串联的设计巧思——这种让参观者在亲近自然中体悟红色精神的模式,与团队“红韵铸魂、绿脉兴乡”的实践理念高度契合。队员们结合专业知识,对红色遗址修缮中生态材料的应用、绿色景观中红色元素的嵌入等细节展开调研,为红绿资源融合的技术优化提供了建设性思路。
红与绿的交响,是历史纵深与时代精神的共鸣,更是文明传承与自然规律的对话。卧龙泉景区的实践深刻昭示:红色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根与魂”,需要绿色生态这一“源与流”的滋养;而绿色发展若缺乏精神内核的引领,便会失去人文温度与方向指引。二者的深度融合,既是对地方特色资源的极致活化,更是对“以人为本、永续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为新时代如何在守护历史中开拓未来、在敬畏自然中创造价值,提供了值得深思与借鉴的实践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