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盐渎芯传”赴江苏盐城革命老区红色研探团——顾正红故居

    发布时间:2025-08-16 阅读:
    来源: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盐渎芯传”赴江苏盐城革命老区红色研探团
清晨五点,苏北平原的暑气尚未蒸腾。“芯传盐渎” 实践队的大巴碾过乡间小路,扬起细碎的尘土。我攥着打印好的顾正红书信复印件 —— 昨夜整理史料时发现的意外收获:泛黄的纸上,少年顾正红歪歪扭扭地写着,“上海的糖没有家乡的玉米甜”,末尾还画了个啃玉米的简笔小人。此刻,这张薄纸在掌心发烫,仿佛要将九十年前的温度传递过来。
车停在正红村村口,顾正红故居的青砖黛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管理员大爷早已等在斑驳的木门前,他布满老茧的手抚过门框,笑道:“这门槛被来看正红的娃娃们磨得发亮,比他娘当年纺线的石墩还光溜。”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堂屋里那张黑白遗像撞入眼帘 —— 青年顾正红眼神锐利如炬,穿透近百年光阴,与镰刀、油灯、土炕构成静默的对话。
土炕上的觉醒
    东厢房的土炕铺着褪色蓝布,炕桌边缘裂着细密的木纹。大爷指着炕角:“这是他小时候借着油灯看书的地方。家里穷,他就用破瓦片当灯罩,豆油捻子调到最省,一页《三字经》能翻到后半夜。” 我蹲下身,指尖摩挲炕桌坑洼的桌面,想象着少年顾正红在此处抄写夜校课本时跳动的烛影。他从地主家放牛娃到纱厂工人的蜕变,或许就始于这微弱却不灭的光。
床铺边的木柜上,镰刀静静躺着—— 木柄被汗水浸得发亮,铁刃虽锈迹斑斑,却仍保留着收割稻子时的弧度。“这是他十三岁割稻用的镰刀,后来逃荒去上海,娘偷偷塞进行李卷。” 大爷声音低沉,“他给工友们讲革命道理时总说,‘这镰刀既能割稻,也能斩断资本家的锁链’。” 队友小王的镜头对准镰刀,光影中它的轮廓竟与照片上青年坚毅的下颌线奇妙重叠 ——一把农具,从土地的脊梁变成阶级觉醒的武器。
 
煤油灯下的火种
转到 “工人秘密集会” 复原区时,晨光斜斜射进木格窗,仿制的煤油灯在木桌上投下摇晃的光晕。大爷突然压低嗓音:“当年他就是在这里,把传单塞进裤腰,给工友们念马克思的话。有回巡捕踹门,他揣着油印小报从后窗跳出去,鞋跑丢了一只还在喊‘工友们团结起来’。” 蝉鸣声中,我恍惚听见急促的脚步声 —— 那个赤脚奔跑的少年,用热血点燃了五卅运动的导火索。
午后,村头老槐树下挤满了听故事的村民。一位奶奶拄着拐杖挤到前排,浑浊的眼睛亮起来:“我爹跟正红是发小,那年他要去上海做工,两人蹲在篆河边分干粮。他说‘哥,等咱工人当家作主了,我就回来种好地’。” 老人抹了把眼角,“他没回来,可咱村改名‘正红’了,家家户户都在地里种着他爱吃的玉米。”
宣讲结束后,奶奶执意拉我们去她家。院子里晒着金黄的玉米,她颤巍巍打开铁皮盒,倒出几块硬糖:“这是上海亲戚寄来的,跟当年他带回来的一个味儿。” 含着糖块,清甜漫开时,突然想起顾正红写给母亲的信:“外头再甜,也不如家里灶膛煨的玉米香。”——这个 20 岁就牺牲的青年,至死都眷恋着故土的质朴,却甘愿为远方的理想献出生命。
夜幕降临前,我们在故居陈列室发现一本残破的工友识字课本,扉页上歪歪扭扭写着:“顾正红,七厂布机间”。大爷说,这是他从夜校带回教工友识字的本子,空白处画满火柴人举拳头的涂鸦。当我翻开泛黄的纸页,仿佛看见少年顾正红攥着铅笔,笨拙却认真地写下 “工人团结” 几个大字 —— 教育,让苦难者的抗争有了方向;团结,让个体的愤怒汇聚成燎原之火。
告别前,大爷忽然说:“多讲讲他的笑吧。他活着的时候,总爱蹲在门槛上啃玉米,见人就咧嘴笑,牙齿比玉米还白。”—— 这是我们从史料中鲜少读到的细节:英雄也曾是爱啃玉米的少年,怀揣对生活的热望投身革命。那些记载他牺牲时中弹七处仍挺立的文献,那些描绘五卅惨案血流成河的画卷,都不如老人这句轻轻的话直击人心。
归途的大巴上,我摩挲着奶奶给的糖纸,回味她哼唱的苏北民谣:“黑土地,红高粱,好儿郎去远方”—— 这调子简单,却裹挟着历史的重量。录音笔里还存着意外收获:陈大爷用沙哑的声音讲顾正红少年时如何帮寡妇挑水、如何教孩童认 “工人” 二字。这些琐碎的日常,拼贴出烈士最本真的模样 ——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生于这片土地、爱着这里的人,因不公而觉醒,为改变而燃烧。
窗外,正红村的灯火渐远,经过这一次调研,我忽然懂得,最好的传承不是仰望丰碑,而是在生活的褶皱里延续他对公平的渴望、对人民的深情。正如那本多印的手册,终将成为新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发芽;正如大爷擦拭镰刀时轻声说的:“他播下的火种,正红村的人会一直护着。”
顾正红倒下时,年仅 20 岁。但他的镰刀与星火,早已融入盐阜大地的血脉 —— 在正红村的玉米地里,在少年们啃着玉米认真听课的课堂上,在无数个为正义挺身而出的瞬间里,永远活着。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