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护溶洞,洞见生态:地大“履行者”团队调研鸡冠洞资源保护实践
导语:
如何在景区开发中守住溶洞生态红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履行者”实践团队走进河南洛阳鸡冠洞,通过实地探访与深度访谈,调研其景区开发情况,提炼成熟溶洞景区的法治治理经验,力求为地质遗产的规范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正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2025年7月21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履行者”实践团队赴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鸡冠洞景区开展实地调研,聚焦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法治保护与可持续开发路径。团队通过沉浸式观察、公众访谈与管理座谈等多维调研方式,系统梳理景区生态治理经验,探索构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法治模式,力求为溶洞类地质遗产的高质量保护提供青年智慧与制度参考。

实践团队深入鸡冠洞景区,对照生态保护技术与运营细节开展沉浸式观察。在景区内部,团队重点关注了照明系统、防护间距、游客疏导等设施布设情况。调研发现,鸡冠洞普遍采用冷光源灯具,所有照明设备均与钟乳石保持安全距离,避免热辐射造成物理破坏;洞内通道设置合理、指引清晰,并通过设置限流通道与实时监测系统,有效管控游客数量,维护景区生态承载力。

此外,洞内温湿度调控系统运转良好,保障了脆弱喀斯特结构的长期稳定。团队成员在记录过程中感受到:鸡冠洞作为开发运营超过30年的成熟景区,在生态保护理念与技术手段的运用上已形成体系,为溶洞类地质资源的“长期开发+有效保护”提供了直观案例。

在走访过程中,团队以简访形式与多位游客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景区生态保护措施的直观感受。部分受访者表示,鸡冠洞在灯光布设、游览引导等方面兼顾了参观体验与生态保护。一位来自郑州的游客说道:“灯光柔和不刺眼,讲解内容也很专业,让人觉得不仅在旅游,更在上课。”还有游客提到,景区内设立的图文并茂的地质科普展板,系统展示了溶洞形成过程与保护意义,使参观过程更具教育价值。
从初步访谈结果看,多数游客对景区“保护优先、科学开放”的理念表示认同,对限流预约等管理措施持理解态度。尽管样本数量有限,但这组观察与反馈反映出生态文明理念正在景区日常运营中不断深化,也在游客群体中逐步产生积极共鸣。

调研最后,团队与鸡冠洞景区常经理展开专题座谈,就景区运营机制、生态治理理念与规范化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常经理介绍道,景区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的原则,累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改造与生态保护系统建设。目前景区在管理实践中,围绕瞬时承载量、温湿度监测、照明控制等重点环节,制定并持续优化了一系列操作技术规范,形成了以“技术管控+人工巡查+游客引导”为核心的运行体系。
例如,景区坚持执行瞬时游客量不超过8000人的管控红线,旅游高峰期通过分时预约、错峰开放等方式实现人流分流;所有导游均接受专业培训,严格提醒游客禁止触碰钟乳石、避免拍照闪光干扰等行为。这些制度化、细致化的管理措施,为喀斯特资源的持续保护与有序开放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溶洞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地质遗产,其保护路径必须坚持系统治理、法治引领、技术支撑与公众参与并重。鸡冠洞的发展经验表明,生态保护并非牺牲发展的代价,而是提升景区品质、延长生命周期的重要前提。
接下来,“履行者”团队将围绕本次调研成果开展专题研究,计划从三个维度进一步深化:一是总结已开发景区的法治治理经验,形成可推广模型;二是评估现行法律在地质景观管理中的适配度,提出制度优化建议;三是探索未开发溶洞的风险分级与保护立法路径,推动建立分层分类保护机制。
结尾:
溶洞资源是大自然亿万年演化的珍贵馈赠,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鸡冠洞景区的深入调研,“履行者”团队不仅梳理了成熟景区生态治理的成功经验,也进一步坚定了以法治思维护航地质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向。未来,团队将继续以专业视角、青年力量投身生态保护与制度创新,为我国自然资源法治化治理体系建设贡献高校智慧,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添注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