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背景
炎炎夏日,为响应学校深化社会实践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我校生态与环境学院“徽风剪影,寻韵江南”文化传承实践团踏上了“美丽中国行”的征途。目的地锁定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安徽宣城。7月20日至22日,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不仅亲睹了千年宣纸技艺的辉煌,体验了皖南剪纸这一非遗项目的魅力,更深刻感受到绿水青山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独特韵味。中华历史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通过挖掘和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结合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中国文化与文明建设的融合与创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将历史文化遗产与“绿水青山”结合,用历史文化遗产绘制出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不断丰厚美丽中国“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绿色生态底蕴,只此“青绿”,不止“青绿”。
实践内容
1.皖南剪纸——穿越时空的指尖对话
7月20日,实践首站走进安徽省宣城市第三小学——皖南剪纸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在传承人曹锐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沉浸式体验了剪纸艺术。曹老师细致讲解了剪纸的基本技法和艺术特色,并亲自示范了三瓣花、五瓣花的折法,以及花纹描绘、剪刻细节和装裱展示等技巧。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员们小心翼翼地尝试创作。作品虽显稚嫩,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已在心中悄然生根。这次体验让大家深刻体会到非遗的独特魅力,领悟到传承与创新并重,方能令宝贵的文化遗产生生不息。
组图1 (实践团队体验非遗皖南剪纸)
2.宣城市博物馆——探寻宣纸之秘,漫步梅溪之畔
7月21日清晨,团队走进宣城市博物馆,重点探访宣纸制作技艺展区。通过详实的图文介绍与珍贵实物,成员们系统了解了宣纸从选材、浸泡、蒸煮、漂白、打浆、捞纸、晒纸到裁切的完整工艺流程。洁白如玉、柔韧绵密的宣纸,承载着千年的书写记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大家仿佛穿越时空,目睹匠人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他们凭借手中工具与对艺术的执着,将自然馈赠化作艺术珍品,令“工匠精神”的内涵更加具体而深刻。
图2 (实践团队于宣城市博物馆参观学习文房四宝的制作流程) 午后,移步至梅溪公园。清澈的梅溪水倒映着蓝天白云与两岸绿树红花,如诗如画,是宣城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团队成员在此感受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和谐共生。
3.敬亭山与谢朓楼——诗山怀古,名楼寄情
7月22日,实践尾声,团队登临有“江南诗山”美誉的敬亭山。登顶远眺,但见群山连绵,云雾缭绕,宛若仙境。其秀美风光与深厚文脉令人折服。自古以来,李白等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独坐敬亭山》等脍炙人口的诗篇,既描绘了山水之美,也寄托了人生哲思。站在诗人曾驻足之处,仿佛能听到穿越时空的低吟浅唱,感受那份超然物外的豁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此刻尤为深刻——守护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是现代社会的当务之急。
图3 (实践团队于敬亭山之巅眺望,宣城之景尽收眼底)
图4 (实践团队体验的宣纸笔墨与诗山相呼应) 午后,团队探访历史悠久的谢朓楼。这座古建筑不仅以其独特风姿引人注目,更因与众多文坛大家的深厚渊源而名扬四海。漫步其间,浓厚的历史气息与文化底蕴扑面而来,令人沉醉。
图5 (实践团队领略谢朓楼人文风光)
实践感悟
短短三日,实践团成员不仅饱览了宣城的自然与人文胜景,更在亲身体验中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永恒魅力。这次实践将成为大家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新起点,激励成员们不断追求卓越,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团队介绍
申报类别:文化传承实践团
项目名称:徽风剪影,寻韵江南
团队名称:“徽风剪影,寻韵江南”实践团
团队成员:夏雨、黄敏莹、沈子琪、孙帆、范奕麟、李振蕊
实践时间:2025.7.20-2025.7.22
实践地点:安徽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