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镇红故事:当青春遇上百年党史的"破圈"对话
"没想到70多年前,咱们固镇这旮沓还有这么燃的战斗!"在固镇县垓下遗址红色教育基地,00后讲解员王雨桐用一句带着网感的开场白,让台下的青年研学团瞬间挺直了腰板。这个夏天,一场"青春解码红色固镇"的行动正在这座皖北小城悄然升温,年轻人用vlog、情景剧、说唱等"潮方式",让沉睡在史料里的党史故事活了起来。
一、战壕里的"青春密码":解锁无名英雄的热血往事
固镇县档案馆的泛黄卷宗里,藏着一个被时光尘封的名字——张殿伦。这位1925年出生的本地青年,1948年在淮海战役固镇阻击战中牺牲时,口袋里还揣着没寄出去的家信。"信里说'等打完仗,就回家种好一亩三分地',多朴实的愿望啊!"95后党史爱好者李想偶然发现这封信后,带着团队用3D建模还原了战壕场景,把家信内容改编成沉浸式话剧。
在濠城镇的一处农家院,李想团队打造的"战壕剧场"场场爆满。观众们坐在用玉米杆搭建的"掩体"里,听着演员用固镇方言喊出"固镇是咱的家,拼了命也得守住",不少年轻人当场红了眼眶。"以前觉得英雄都是高大全的形象,没想到他们和我们一样,也会想家,也有小确幸。"刚毕业的大学生周萌说,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让她第一次觉得历史离自己这么近。
县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勇感慨:"固镇作为淮海战役的重要战场,有太多像张殿伦这样的无名英雄。年轻人用共情力打通了时空壁垒,让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有了发声的机会。"目前,当地已挖掘整理出28个类似的青年英雄故事,编成《青春固镇·红色记忆》系列短视频,在抖音平台累计播放量突破500万。
二、淮河岸边的"红色实验室":让党史学习"潮"起来
"垓下古战场,红旗迎风扬,当年子弟兵,浴血守家乡..."在固镇县一中的操场上,学生们把本地红色故事编成了节奏明快的说唱。这个由音乐老师和历史老师跨界指导的"红色说唱社",成立半年就创作了12首原创作品,其中《淮河战歌》还登上了省级校园文化节的舞台。
更让人惊喜的是年轻人的"脑洞"。在湖沟镇,返乡大学生王磊把本地特产"湖沟烧饼"做成了"红色文创",烧饼礼盒上印着"军民共吃一锅饭"的插画——1949年解放军路过湖沟镇时,百姓们连夜烙烧饼支援前线,这个故事被王磊用Q版漫画重新演绎。"现在年轻人送礼讲究有内涵,带着故事的烧饼礼盒成了网红产品。"王磊笑着说,销售额的30%还被他捐给了红色教育基地。
固镇团县委书记张倩介绍,县里专门设立了"红色创意基金",支持年轻人的奇思妙想。"我们不设条条框框,只要能让红色故事传得开、记得住,什么形式都鼓励尝试。"目前,已有23个青年团队获得资助,开发出红色剧本杀、AR党史问答、红色主题密室逃脱等10余种新业态。
三、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一场双向奔赴的党史对话
每周六下午,固镇县图书馆的"红色众筹"读书会都座无虚席。和传统读书会不同,这里的主角是年轻人——他们带着自己收集的老照片、军功章、口述史料,围坐在一起"拼故事"。前不久,几位老人带着珍藏的淮海战役时期粮票、书信来到现场,00后们用数字化手段对这些文物进行了3D扫描存档,还制作了互动式电子档案。
"以前搞党史教育,总担心年轻人坐不住。现在发现,不是他们不感兴趣,而是我们没找对打开方式。"固镇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周芳说,当地正在推行"青年红色讲解员"计划,从返乡大学生、企业青年骨干中选拔培养了106名讲解员,他们既能讲标准的党史知识,又能聊网络热梗,让参观变得像"和朋友聊天"。
在最近一次"青年红色测评"中,固镇县的党史学习参与度在皖北各县区中排名第一,35岁以下参与者占比达68%。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点评:"固镇的实践证明,当青年语言遇上红色历史,产生的不是消解,而是更具穿透力的传播力。这种平等对话的姿态,让党史学习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夕阳西下,淮河岸边的防洪墙上,几幅新绘制的涂鸦格外醒目——左边是1948年解放军战士划船渡河的黑白剪影,右边是当代青年志愿者防汛救灾的彩色画面,中间用一行艺术字连接:"一样的淮河岸,一样的青春担当"。正如固镇县一位老党员所说:"红色故事永远年轻,因为总有人用最滚烫的青春,为它注入新的生命力。"在这片见证过烽火硝烟的土地上,年轻人正在书写属于他们的红色传承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