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助学,情暖童心
一、实践背景与目的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差距的逐渐显现,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问题日益突出。许多乡村学校面临师资不足、教学设施落后、留守儿童心理关怀缺失等问题。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教育发展,我们团队于2025年8月13日至8月14日前往石坝镇小学开展助学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的主要目的包括:
1. 助学帮扶:为乡村学生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和心理关怀。
2. 物资支持:捐赠书籍、文具、体育用品等,改善学习条件。
3. 调研分析: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现状,探索可持续帮扶模式。
二、实践内容与实施过程
1. 前期准备
- 需求调研:与当地村委会、学校教师沟通,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留守儿童占比、学习困难科目等)。
- 物资筹备:
- 募集课外读物、教辅书籍200余册,建立班级图书角。
- 购买文具套装50份、体育用品(跳绳、篮球、羽毛球等)。
- 课程设计:
- 学科辅导:针对数学、英语等薄弱科目制定教学计划。
- 兴趣拓展:开设美术、音乐、科学实验等趣味课堂。
2. 实践开展
(1)课业辅导
- 采用“一对一”或“小组辅导”方式,帮助孩子们解决作业难题,巩固基础知识。
- 针对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问题,通过游戏化教学(如单词卡片、情景对话)激发学习兴趣。
(2)兴趣课堂
- 美术手工课:引导孩子们用画笔和黏土创作,培养创造力。
- 音乐互动:教唱儿歌、使用简易乐器(如口琴、手鼓)进行节奏训练。
- 科学小实验:如“水的浮力”“彩虹密度杯”等,激发科学探索精神。
(3)心理关怀
- 通过团体游戏(如“信任盲行”“你画我猜”)增强孩子们的沟通能力。
- 开展“写给未来的自己”书信活动,鼓励他们表达内心想法。
(4)家庭走访
- 走访10户留守儿童家庭,了解其生活状况及教育困境(如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祖辈监护能力有限等)。
3. 物资捐赠与校园改善
- 向学校捐赠图书角2个、文具套装50份、体育用品若干。
- 协助学校修补课桌椅、布置教室文化墙,优化学习环境。
三、实践成果与收获
1. 直接成效
- 受益学生:共帮扶35名乡村儿童,其中留守儿童占比70%。
- 学习反馈:
- 85%的学生表示“更喜欢上学了”,数学、英语成绩有所提升。
- 通过兴趣课堂,部分孩子展现出绘画、音乐方面的天赋。
- 心理支持:孩子们在团体活动中逐渐敞开心扉,减少了孤独感。
2. 社会影响
- 活动受到当地政府、学校的认可,并被明光市融媒体中心报道。
- 成功与该校建立长期帮扶联系,后续计划开展“线上辅导”和“书信陪伴”活动。
3. 团队成长
- 深刻体会到乡村教育工作者的不易,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 提升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1. 实践中的不足
- 时间较短:仅持续7天,未能系统性地提升学业水平。
- 专业局限: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对部分孩子的心理疏导不够深入。
- 资源有限:捐赠物资仍无法完全满足学校需求。
2. 改进建议
-延长实践周期:未来可组织寒暑假长期支教,或定期回访。
- 加强培训:邀请心理学、教育学专业人士对志愿者进行指导。
- 扩大资源渠道:与企业、公益组织合作,争取更多支持。
五、总结与展望
本次“乡村助学”社会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乡村儿童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关爱和陪伴。虽然我们的力量有限,但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为他们的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未来计划:
1. 建立“城乡学生结对”机制,促进长期交流。
2. 推动高校社团与乡村学校合作,开展常态化支教。
3. 利用新媒体(短视频、公众号)呼吁更多人关注乡村儿童学习发展。
宋宇佳
2025年8月15日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