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3 日至 14 日,兰州理工大学 “探耕地之基,筑振兴之路” 暑期实践调研团一行 11 人,赴兰州市榆中县开展耕地保护与利用现状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农户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了解当地耕地面积、种植结构、市场行情等情况,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数据支撑与智力支持。
一、田间地头寻真章:数据里的耕地密码
实践团的首站抵达榆中县,正值盛夏时节,田间地头的种田农户们正忙碌地进行农作物的日常护理、除草、施肥等工作。实践团队利用手持GPS边界定位和无人机摄影技术,对农作物种植情况及土地种植面积、荒芜地面积进行了详细的观测与统计,并结合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对比优化,发现准确率高达91.5%。针对这一情况,调研团队对荒地主人进行了深入采访,探讨土地荒芜的原因,并提出了多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与农户们进行了热烈而友好的讨论,现场气氛活跃融洽。
在夏官营镇高原夏菜种植区,队员们发现田间地头竖立着一块块金属标识牌。这是土壤墒情监测仪,每 15 分钟更新一次数据。这样榆中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打开手机 APP,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土壤湿度、pH 值等参数。数据显示,通过 “物联网 + 农业” 模式,当地高原夏菜亩均产值较传统种植提升 40%,年交易量超 60 万吨,其中 80% 销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
调研发现,榆中县耕地总面积达 146.94 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 122.48 万亩。近年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建成 “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 的标准化农田 18.4 万亩,田间道路通达率提升至 100%。在园子岔乡,队员们看到昔日的坡耕地已变成水平梯田,配套的节水灌溉设施让干旱山区实现 “旱涝保收”。
二、农户家中话桑麻:土地上的生存智慧
实践团走进村民的农家小院。墙上挂着的荣誉证书显示,他的家庭农场连续三年获评 “县级示范农场”。“我流转了 300 亩土地,其中 200 亩种中药材,100 亩种高原夏菜。” 王大哥翻开账本,“去年中药材收入 28 万元,蔬菜收入 15 万元,比单打独斗强多了。”
王大哥的账本里藏着榆中农业的新趋势:全县直接参与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人数超 4000 人,带动 2000 余户脱贫户稳定增收。
不过,农户们也有自己的烦恼,种植户曹大哥指着泛黄的当归苗说:“去年暴雨冲毁了 30 亩地,损失近 10 万元。” 他的担忧并非个例 —— 调研显示,榆中县因自然灾害导致的耕地损毁面积年均达 2000 亩,部分山区仍存在 “靠天吃饭” 现象。实践团为此专门采集了土壤样本,计划回校后进行重金属含量和肥力分析。
三、振兴路上谋新篇:青春力量在行动
调研结束前,实践团撰写了《耕地保护与产业升级调研报告》。报告建议:一是推广 “中药材 + 高原夏菜” 轮作模式,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二是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实现 “一地块一档案”;三是依托兰州理工大学科研优势,在甘草店镇试点 “光伏农业” 项目,实现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
“我们发现,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合同不规范、农民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 团队负责人任新洁展示着厚厚的调研笔记,“下一步,我们计划开发‘耕地保护数字化平台’,用区块链技术确保交易透明。”
暮色中,实践团成员围坐在夏官营镇村委会前的空地上,整理着一天的调研数据。远处的高原夏菜大棚在夕阳下泛着银光,田间传来农户们爽朗的笑声。这片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正通过科技赋能与青春力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文中数据来源:榆中县农业农村局、兰州理工大学实践调研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