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号召长江大保护,聚焦新污染物治理等突出问题,助力基层环保普法,河海大学法学院“法护江澜,清源先锋”小分队依托江苏省大学生在行动社会实践于2025年暑期深入南京,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调研与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以调研访谈探寻护江实践,用法治宣讲传递护江理念,用专业赋能生态保护,在政府部门、基层社区与司法前沿留下了青春足迹。
对话生态专家,探寻护江之策
6月25日,小分队首站走进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与生态所秦海旭所长、水所陈鸣所长展开线下深度访谈。访谈聚焦南京市在长江大保护中的法规落实与新污染物治理。秦所长告诉队员们,《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通过分区管控,让饮用水源地、江豚保护区等核心区域得到严格保护,如今长江南京段生态岸线比例已大幅提升,但新污染物治理仍是一个难题。陈所长点出工厂企业是污染物主要来源,我们需要更多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排污标准,推动污染治理。队员们深切感受到,长江大保护的政策实践里,既有铁腕守护的“严”,也有保障经济的“活”,这种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通途”。
课堂普法护水,播撒环保理念
带着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获得的启示,7月8日小分队下沉至江宁区秦淮社区,面向小学生们开展“保护我们的水环境——从我做起”普法宣讲。
宣讲中,队员们将《环境保护法》《长江保护法》的核心内容转化为鲜活通俗的表达。通过展示污染水体、海洋生物受困的实拍图片,结合南京本地企业因违法排污受重罚的案例,清晰阐释“破坏水环境会触犯法律”的法律红线。看着孩子们认真记下节水、护水的要点,兴奋地表达着自己的环保宣言,这场宣讲已让环保意识在幼小的心田里悄然扎根。
探访环资法庭,探寻司法护江路
7月15日继续实践第三站,小分队探访了全国首个跨行政区划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南京市环境资源法庭与经验丰富的于元祝审进行访谈,探寻司法如何为长江生态“全流域保护”保驾护航。
于审为队员们详解了“14+1”管辖机制的突破,破解了“分段治理、标准不一”的难题,实现全流域系统保护。以“王玉林非法采矿案”为例,他阐释“全要素修复”——判决不仅追责矿产损失,更涵盖林木、野生动物等受损要素,体现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尊重。谈及实践创新,于审向我们介绍了非法捕捞后放养鱼类等“替代修复”智慧,也坦言生态损害核算、评估费用高昂仍是待解难题。队员们深切体会到,司法不仅是生态保护的“铁闸”,更是平衡发展的“智慧秤”,为长江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法护江澜,清源先锋”小分队的实践之旅,是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深度交融。从政策制定者、科技研究者到司法裁判者,再到社区普通居民,团队通过扎实的访谈、创新的宣讲,努力搭建起法治与环保、学术与民生的桥梁。他们用专业知识解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法治密码,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守护母亲河、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担当。步履所至,皆为江澜清源;青春所向,正是法治护航的绿色未来!
文稿|吴欣田
编辑|戚舒语
摄影|吴义涵 卢光明
团队成员|戚舒语 江雨涵 吴欣田 周易 邹欣纯 李益萱 卢光明 吴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