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浙博文物进社区:文脉共守护

    发布时间:2025-08-09 阅读: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古韵今承,文脉长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2025年7月3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古韵今承,文脉长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江苏省泰州市斜桥社区成功举办了一场以浙江博物馆代表性文物为核心的文化宣讲活动,旨在通过文物知识的普及,深化并加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与行动自觉。
       实践团队精心整理了浙江博物馆众多藏品的文化故事,尤其探讨了“玉琮王”的历史脉络与考古价值。团队成员通过图文展板与细致解说向社区居民展示了这件出土于良渚遗址的国之瑰宝,阐释了玉琮在五千年前良渚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不仅是沟通天地的神圣礼器,更是权力与信仰的至高象征。其表面镌刻的“神人兽面纹”以神秘威严的造型成为解读先民精神世界的一把关键钥匙,无声诉说着中华文明源头的深邃与辉煌。
       活动现场的气氛专注且热烈。社区居民们围聚在展板前,凝神倾听实践团队成员的讲解,不时就玉琮的材质、工艺及其在良渚社会中的具体功用提出疑问。当谈及这件稀世珍宝在考古发掘后被精心保护、研究并最终在博物馆中得以向公众展示的历程时,现场观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为具象的感知。在互动环节,团队成员适时发出守护文化遗产的倡议,号召大家从了解开始,进而尊重、珍视并参与到身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行动中来。社区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总觉得文物离咱们老百姓很远,今天听孩子们讲这玉琮王,才明白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记录的是我们共同的根脉。保护好它们,就是守住我们的‘老家底’!”
       本次实践活动特别设置了采访环节。社区居民代表李女士在接受实践团队访问时,她对博物馆“收藏、研究、教育”三大核心使命的比喻生动而贴切:“就像家里珍藏有意义的老物件一样,博物馆系统性地收集能代表过往岁月的实物证据,妥善保存以防其湮灭,为后世留存可触摸的记忆。同时,仅仅收藏是不够的,必须深入研究,揭示其内涵与故事,赋予这些‘老物件’真正的灵魂与价值。等待研究透彻之后,博物馆则有责任将这些知识广泛传播,让公众共享。简单来说,即珍存、深研、广传,使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惠泽当代,滋养未来。”她的见解清晰勾勒出博物馆工作的本质链条与终极价值。
       玉琮沉静,却激荡千年回响;社区方寸之地,亦能成为守护文明的坚实土壤。文物从博物馆的展柜走向斜桥社区的这次旅程,是青年学子将学术殿堂的星光引向寻常巷陌的生动实践。当知识的火种在社区点燃,当守护的共识在交流中凝聚,那穿越五千年的文脉便真正在当代人的心中寻得了永生之所。守护文物并非遥不可及的神圣使命,它始于每一次专注的聆听、每一次用心的传播、每一次对过往的温情凝视。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器物本身,更是器物背后奔涌不息的文化血脉,是赋予我们身份认同与精神底气的文明基因。古韵今存,文脉长青——这薪火相传的伟业,正呼唤每一个“我”的在场与行动。
      (通讯员周彦宏)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浙博文物进社区:文脉共守护
  • 2025年7月3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古韵今承,文脉长青”团队在泰州市斜桥社区举办以浙江博物馆代表性文物为核心的文化宣
  • 2025-08-09
  • 红色沃土启心志,青春接续守记忆
  • 中国计量大学8月5日讯(通讯员 徐千惠)为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2025年7月,中国计量大学“红色记忆守护”实践小队赴山西
  • 2025-08-0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