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石榴花向阳开,籽籽同心向未来

    发布时间:2025-08-09 阅读:
    来源: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石榴花”民族团结实践团
  
  踏进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巨幅沙盘上那道穿越塔克拉玛干的红色行军路线如血脉般灼目。1949年寒冬,1800名官兵以血肉之躯横穿“死亡之海”,18个昼夜奔袭790公里,用生命阻断了分裂势力的阴谋。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一把磨损的坎土曼静静陈列——正是这些简陋农具,让老兵们“铸剑为犁”,在黄沙中开垦出今日的绿洲。讲解员轻抚展板:“我的外公王有义就是其中一员。当年他们砍下自家床板围护涝坝水源,自己却睡了一个多月地铺。”这份“宁愿自己吃亏,不占国家便宜”的朴素信念,正是兵团精神最本真的底色,也让我第一次触摸到共同体意识在戈壁滩上扎根的温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听讲解员介绍
  在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那张著名的黑白照片前挤满了各族参观者——老人紧握毛主席的手,泪水在皱纹间闪烁。这座纪念馆,保存着60余件库尔班大叔的生前遗物:油灯照亮过他对党的向往,木碗盛放过他对北京的期盼。当八次参观纪念馆的初中生阿伊加玛丽对我们说“我要像库尔班爷爷那样做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模范”时,库尔班精神在新时代少年眼中的光芒穿透了岁月。更令人动容的是致富带头人蒙莱西罕的故事,这位年近古稀的绣娘每年带着合作社员工来此感悟:“我告诉姐妹们,库尔班大叔的感恩之心,要化作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在她手中,艾德莱斯绸的经纬线交织出民族团结的锦绣图景。
  图为库尔班大叔与毛主席握手的照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馆的“共创文化”展区,则让我们见证了传统的当代新生。和田地区孩子们围在诗词答题屏前争相吟诵,地名墙上不同民族的游客指着“北京”“喀什”字样合影。四个篇章层层展开的不仅是历史:从班超戍边到王蔚治水,从共书文字到共育精神。馆内一件清代和田玉雕《昆仑采玉图》,刻画汉族商队与维吾尔族玉工协力劳作的场景,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和田大地的具象见证。当返乡大学生依米然在留言簿写下“这次参观是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我们突然懂得,文化认同的密码就藏在这些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场景中。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主题宣传馆讲解员合影留念
  行走三馆间,兵团精神与库尔班精神在血脉传承中迸发出惊人能量。在进军和田纪念馆,我凝视着梁金花副连长的全家福——她的父亲梁春保是穿越沙漠的老兵,而她将父亲“公字当先”的箴言化作教育子女的准则;在库尔班纪念馆,蒙莱西罕合作社的绣娘们把“骑着毛驴上北京”的故事绣成壁挂,让红色记忆融入日常美学;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馆的互动区,孩子们用稚嫩笔触绘制的“民族团结树”上,石榴与牡丹在枝头并放。这些实践揭示了一条真理:共同体意识的生命力在于从历史记忆走向生活现场,从精神符号转化为行动自觉。
  老兵精神与库尔班精神在当代实践中更展现出蓬勃活力。我们看到宣教馆以“石榴融情”为主题,用“根叶花果”四篇章展现新疆与祖国同根同源的历史脉络;各族青少年共写“团结一心”书法、共制民族手工艺品;正如讲解员阿曼古丽所言:“每次看到全国寄给库尔班大叔的信件,就更坚信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当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实践,民族团结的根基便越扎越深。
  当实践团的旗帜在昆仑山下舒展,我突然懂得“石榴花”这个名称的深意——每一瓣鲜红都紧抱核心,恰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老兵精神为根脉,以库尔班大叔的初心为灯塔,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属于我们这一代的“石榴花”。(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石榴花”民族团结实践团 邓萌)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