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黎明职业大学轻工学院“一片茶叶的绿色之旅”实践团开启产业探访。师生深入海峡两岸食品交流会技术展区与福建久久王食品工业生产基地,循着一片茶叶的“前世今生”,在机械轰鸣与茶香弥漫间,见证传统茶产业绿色转型的坚实足迹。
海峡两岸交流会:茶机革新的前沿窗口
在海峡两岸食品交流会上,实践团成员们接触到了茶叶后加工的前沿技术与设备。企业工程师和食品行业资深从业人员现场讲解,详细介绍了茶叶从原料到成品的一系列复杂工序。学生们了解到,茶叶后加工中的初制技术流程涵盖鲜叶采摘后的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等步骤,每一步都对茶叶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杀青环节,滚筒杀青机筒壁温度需精确设定在 240℃ - 280℃之间,杀青时间控制在 6 - 8 分钟,才能保证茶叶达到最佳的品质状态。
更吸引众人目光的是全自动茶饼压紧成型设备。据介绍,此类设备实现了从自动蒸汽、自动称重到自动压片的全过程自动化,且精准度可达克级别。设备外观精美,工艺精细,不仅速度快,能在设定时间内完成压制工作,而且成型效果出色,压制出的茶饼厚度均匀、表面光滑圆润、加热均匀,外观品质极佳。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观察设备运行过程,并不时提出问题,与工程师深入交流,对茶叶后加工的现代化技术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海峡两岸食品交流会。张雨馨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张雨馨供图)
糖衣里的茶魂:压片糖果的低碳味觉革命
离开食品交流会后,实践团一行来到久久王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在这里,他们聚焦于茶叶衍生食品,茶味压片类糖果的制作工艺。在企业专业人员的引导下,学生们了解到压片糖作为一种独特的糖果品类,以精制糖粉为主体,添加奶粉、香料等填充料以及淀粉糖浆、糊精、明胶等粘合剂,通过一系列复杂工序制粒压片成型,整个过程无需加热熬煮,属于冷加工工艺。
压片糖果的制作工艺流程并不简单,需经过制糖粉、配料、混和、造粒、干燥、整粒、压片成型等多个环节。在制糖粉时需经特定目数筛网过滤,进而将配料混和搅拌。造粒时,视糖粒直径而定筛网的筛孔尺寸,将混合后的原料制成颗粒。湿颗粒制成后,需在 60℃左右的温度下进行干燥,使颗粒水分含量达到 0.5%。干燥后的颗粒还需再次整粒,以保证颗粒的均匀度。在压片成型时,环境湿度需严格控制在相对湿度 60% 以下,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学生们亲眼目睹了从原料混合到最终糖果成型的全过程,对茶叶在食品领域的创新应用有了全新的理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久久王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了解茶味压片类糖果制作工艺。陈悦馨供图)
跨越时空的“碳”问:古今茶人的双向奔赴
傍晚的复盘会上,实践团的成员们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古船展厅陈列明代《顺风相送》航海手册中所记录的“茶船过七洲,淡水配茶引”与现代冷链运输技术相对比,“古人用陶瓮隔潮,我们以真空锁鲜;当年靠季风节碳,如今以智能运算调度运距。”成员们在发言中提及,“当我们把碳足迹做成可视化地图,其实也在续写先辈‘以茶为媒’的丝路故事,只是今天的‘媒介’是数据与绿色技术。”指导老师在总结时写下八个字:“碳迹可循,茶香不息。”他说,“当你们学会用克与千瓦时丈量一片茶叶,也就真正握住了食品产业绿色转型的密钥。”
图为茶味压片糖果碳足迹地图实践团成员制作供图
从展馆到车间,从压饼机到压片糖,这场“茶叶的绿色之旅”让同学们在茶香与数据的交错中,读懂了“生态优先”的千年农道,也看见了“双碳”目标下食品青年的可为之处。正如那片被反复计算的茶叶,既承载着闽南山水的云雾,也正驶向更辽阔的低碳未来。
此次暑期实践活动通过对海峡两岸食品交流会和久久王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的实地走访,不仅深入了解了茶叶后加工流程及全自动茶饼压紧成型设备的技术要点,还见识到茶叶在食品领域的多元应用,让食品专业的实践团员们感受到传统茶文化与现代食品工业结合的魅力。指导老师也指出,此类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产业应用紧密结合,提升专业素养,为未来投身相关行业奠定坚实基础。此次 “一片茶叶的绿色之旅” 实践活动在增长学生知识的同时,也为推动茶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
通讯员 黄慧敏 陈悦馨 张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