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大学8月5日讯(通讯员 徐千惠)为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2025年7月,中国计量大学“红色记忆守护”实践小队赴山西省长治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踏访魏拯民故居、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与抗大一分校旧址,用脚步丈量信仰厚度,在斑驳墙垣与残章旧物中,探寻革命精神的回响。
斑驳夯土墙下,听见密营的风雪
在屯留王村,魏拯民故居静卧田野之间。院落东北角,一尊半身铜像静立如松,魏拯民身着灰布中山装,镜片后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岁月与风尘。基座青苔斑驳处,镌刻着那句直抵人心的誓言:“革命是艰苦的,要打倒敌人,就要流血牺牲。”
穿过三重垂花门,二进院内的五间棚楼式北房静默矗立,仿佛正等待诉说密营中的寒夜与坚守。展柜中,一件黑呢大衣肘部针脚细密如星斗,一只铜壶布满凹痕,三枚锈蚀弹壳与半袋发黑炒面无声对望。最让人动容的,是展板上炭笔复刻的那句:“一口炒面一口雪”——铁血生涯的真实注脚,在此刻化为无言的震撼。
图1 魏拯民铜像矗立于其故居庭院之中 贾祎炜 供图
太行山下的星火,补丁锅中的信仰
沿太行山一路向东,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以六大展厅次第展开抗战史诗。从誓师出征的号角,到百团大战的硝烟;从口粮短缺的战火岁月,到民族觉醒的历史时刻,一幅幅珍贵照片与手稿资料,串联起那段血与火铸就的八年峥嵘。
在一口补满17处铁补丁的老行军锅前,实践队成员久久驻足。锅底焦痕斑斑,仿佛未熄星火尚在跳跃。讲解员低声讲述:“这是1942年‘反扫荡’最艰难的时刻,炊事班用最后半袋小米熬粥,战士们把窝头掰碎喂给伤员,自己啃冻硬的树皮。这口锅,是‘人民至上’与‘同生共死’的见证;那17块补丁,是17次不屈的勋章。”信仰不死,焦痕犹热。实践队成员写下:“在这口锅里,看见的不只是食物,而是撑起民族脊梁的精神火种。”
图2 实践队成员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内观看抗战时期出版物展陈 何凡 供图
路线图上的跃迁征程,四合院中的教育火种
屯留北岗村,抗大一分校旧址四合院的夯土墙安静伫立,一如1939年寒冬中,它迎接的那群风雪兼程的抗大青年。作为“抗大十二分校之首”,这里创下“创办最早、历时最长、培养干部最多”的纪录——七个月,培养2412名军政骨干。
展室内,一张脉络分明的《东迁、北上路线图》吸引了众多目光。线条蜿蜒坚定,从太行山“背包大学”,到人链夜渡沂蒙,再到东北战场,《论持久战》《城市接管手册》都曾在此辗转传读。墨线所至,是理想的方向,是信仰的路标。“教育火种,永燃征途。”站在地图前,实践队成员感受到一代人以血汗丈量信仰之路的厚度,那些日夜兼程、负雪前行的脚步声,仿佛就在耳畔。
图3 抗大一分校展览馆大门外景 贾祎炜 供图与历史的温度对话:老战士与青年学生的双向奔赴 除了实地探访红色遗址,实践队还对话长治当地老党员与革命亲历者,聆听他们用亲身经历讲述的烽火岁月。那是课本上难以复刻的历史温度,是只属于他们的口述中国。
在一场场对谈中,青年与老兵隔空相望,时代与信仰彼此呼应。实践队员将这些珍贵资料整理成文稿、音频与图像,计划编辑成《长治红色口述记忆手册》,为校内外红色教育与文化传播注入新内容。
赓续精神血脉,传承不止于此
此次“红色记忆守护”之行,不只是一次“走近历史”的实践,更是一场“走进信仰”的深度触摸。从夯土墙的静默,到烟火锅的余温;从路线图的墨迹,到老兵眼中的热泪,青年学子感受到的是一条由鲜血铸成的精神脉络,一场横跨时空的思想洗礼。
未来,他们也将把这份从太行山间汲取的信仰之力,带入更广阔的学习与实践中——在基层服务中守初心、在专业学习中担使命、在社会传播中讲好红色故事。让革命精神不只是纪念馆中的记忆,更是一代又一代青年砥砺前行的精神灯塔。
图4 “红色记忆守护”实践队在抗大旧址前合影 何凡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