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师范大学多模态协同预警研究团队深入贵州、湖北、甘肃、江西等多个灾害高发省份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探究如何利用多模态协同更好实现预警信息“监测—传播—响应”一体化,旨在提升预警效率,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在江西省樟树市店下村,团队与水稻种植户李建国的交流中发现,老年群体在接收和理解预警信息层面存在明显障碍。年近60岁的李建国种植了30亩水稻,大面积稻田遭遇旱涝灾害时往往损失惨重。他坦言,自己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主要依赖村里大喇叭和村干部获取旱情、暴雨等预警信息,但此时采取措施常因面积过大而顾此失彼,只能眼睁睁看着稻田被淹或缺水减产。对于降雨量等专业术语,李建国希望能有更具体的解释,“这个概念太抽象,影响我安排防护的先后顺序。”
图为团队成员和水稻种植户李建国交流 邹亦晗摄
今年7月8日,贵州省习水县遭遇特大暴雨,团队赴习水县土城镇调研灾害预警情况。该镇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郭燕介绍,暴雨来临前,工作群收到相关预警信息后立即层层转发,同步通过大喇叭循环播报。对于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专门安排村干部和志愿者上门通知,确保信息覆盖所有村庄和社区。“新华村有片低洼区域,村里接到预警后提前组织20多户村民转移,后来那里积水严重,若未提前转移,后果不堪设想。”郭燕结合此次应对经验提出,预警信息传播需在精准化、智能化上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传播效率与实际效果。
为深化对预警信息传递与灾害救援的理解,团队结合前期调研中掌握的预警需求及灾后反思,走访气象局、应急管理局,与专业人员交流学习,探索如何让预警机制更贴近人们的实际需求,推动预警有效落地。
在预警监测技术方面,湖北省利川市气象局技术员向团队成员介绍静止卫星和极轨卫星在气象观测中的应用,以及气球携带探空设备在采集温度、气压、湿度等关键数据中的重要作用。目前,自动观测已实现高频率、高精度数据采集,人工观测则作为补充,在特殊情况下用于验证和完善自动观测数据。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湖北省利川市气象局技术员 张欢摄
在应急救援方面,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刘莹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应急管理局的职能——统筹协调、应急救援等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据介绍,甘肃省自2023年启动“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工作,这些人有的是来自应急、公安、红十字等行业部门的人员,也有的是村组干部、志愿者、快递员……他们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最早抵达现场并开展初期处置的力量,已成为基层应急处置的重要支撑。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甘州区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刘莹 董筱晗摄
为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团队还走进乡村、社区和学校开展科普活动。在江西省赣州市小源村,通过组织防灾宣讲会,向村民普及预警知识和地震、洪水等灾害的应对方法;在南昌市田家炳小学,生动有趣的防灾减灾课堂通过模拟灾害场景,帮助孩子们理解灾害成因及应对技巧。
图为团队成员在南昌市田家炳小学开展防灾减灾课堂 刘敏菲摄
灾害无情,预警为盾。团队将持续深化多模态协同预警机制研究,以青春力量与专业智慧探索可行的预警方案,着力提升预警效果,切实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为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防线。(通讯员张欢 刘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