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农民伯伯对中暑与中毒的鉴别能力及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意识,7月23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化药系“药露滋秧绿,护心映穗黄”暑期实践团队在溧阳市岁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中暑与中毒鉴别及防护装备检查实践活动。
在参与这次活动前,我从未想过,区分中暑与中毒的关键,竟藏在皮肤的干湿触感里;也未曾意识到,一双橡胶手套的微小裂纹、一副护目镜的密封性差异,可能关乎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这次聚焦中暑与中毒鉴别、防护装备检查的实践活动,让我在亲手操作与田间互动中,读懂了 “细节守护健康”的深层意义。
活动中最触动我的,是中暑与中毒鉴别的教学环节。当团队老师提出 “摸皮肤” 这一简单方法时,围拢过来的农民伯伯们起初有些疑惑:“中暑和中毒不都是头晕恶心吗?摸皮肤能看出啥?” 我们一边演示症状对照卡片的绘制方法,一边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中暑时身体大量出汗却散热不足,皮肤会发烫干燥;而农药中毒常伴随出汗异常,皮肤多是湿冷的。” 一位常年在大棚劳作的李伯伯听完恍然大悟:“去年我邻居在棚里晕过去,大家都以为是中暑,现在想来他当时皮肤湿冷,说不定是农药接触过量!” 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这些看似基础的鉴别知识,在缺乏医疗资源的田间地头,可能就是挽救生命的 “第一判断依据”。当村民们拿着自己绘制的对照卡片,互相提问 “如果又吐又晕,皮肤干是啥情况” 时,我真切感受到,知识传递的过程,就是为他们筑起健康防线的过程。
防护装备检查的实践环节,则让我看到了 “专业较真” 的力量。我们带来了报废的橡胶手套和护目镜,手把手教大家检测方法:给手套吹气鼓胀,观察是否有气泡漏出;戴上护目镜后闭眼感受周围气流,判断密封性是否达标。有位张阿姨不好意思地从口袋里掏出用了半年的手套:“平时觉得没破就能用,今天一吹气,指缝里全是小气泡!” 我们趁机讲解:“农药渗透这些小裂纹,长期接触会损伤皮肤甚至中毒。” 看着她认真记下 “每周检查一次手套” 的样子,我想起老师说的 “农民的防护意识,往往就差一个直观的演示”。在护目镜测试时,一位大叔笑着说:“以前觉得戴这玩意儿碍事,现在知道漏风就等于白戴,以后干活必须按你们说的测一测!” 这些瞬间让我明白,改变习惯不需要空洞的说教,只要让他们亲眼看到、亲手摸到风险的存在,就能激发主动防护的意识。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健康科普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用专业细节连接劳动者需求的过程。当我们把 “湿冷与干燥” 的鉴别标准转化为村民能看懂的卡片,把 “裂纹检测” 变成他们能操作的小技巧时,就是在为他们赋予守护自身健康的能力。未来,我期待能将更多专业知识转化为这样的 “田间实用技能”,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安全的防护下,收获耕耘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