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未来实践次日:在孩子心中种下绿色与阳光王科琇
社区活动室的绿萝又抽出了新叶,窗台上整齐摆放着孩子们带来的塑料瓶。今天,“编译未来” 暑期实践队的课堂里没有复杂的公式和枯燥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关于地球的思考与心灵的对话。环保主题课程让孩子们看见自然的
珍贵,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拥抱真实的自己,两场特别的课堂,正在悄悄塑造着更丰盈的成长轨迹。
环保课:从塑料瓶里发现自然密码
“大家知道吗?一个塑料瓶降解需要 450 年。” 当老师举起手中的空瓶时,活动室里响起一片惊叹。环保课的开场就充满悬念,队员们用透明玻璃箱模拟了 “垃圾填埋场”,埋在土壤里的塑料瓶经过三天仍完好无损,而旁边的树叶早已腐烂成泥。这个直观的对比,让孩子们瞬间理解了 “可降解” 三个字的分量。
“垃圾分类飞行棋” 游戏把知识变成了欢乐的互动。棋盘上每个格子都对应着不同的垃圾种类,孩子们掷骰子前进时,必须正确回答 “废电池属于什么垃圾”“菜叶应该扔进哪个颜色的垃圾桶” 等问题。穿红色运动服的小男孩连续两次答错,急得抓着头发说:“我回去一定看家里的垃圾桶!” 实践队员们则趁机拿出准备好的分类指南,用漫画形式讲解投放规则。
最受欢迎的环节是 “塑料瓶改造工坊”。孩子们用剪刀、彩纸和颜料将废
瓶变成笔筒、花盆和储蓄罐。扎双马尾的女孩在瓶身画上彩虹,认真地说:“这样它就不会变成垃圾了。” 当看到自己改造的作品被陈列在 “环保展示墙” 上时,每个孩子的脸上都露出了自豪的神情。课后,有家长反馈,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家里的垃圾桶,还把零食袋仔细分类打包。
心理课:在游戏中遇见真实的自己
“请用三个词形容自己。” 心理健康教育课以一个简单的小游戏开始。起初,孩子们的回答大多是 “聪明”“勇敢”“可爱” 这类标签化的词语。直到实践队员小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我有时候会怕黑,也会因为做错事哭鼻子,但这并不影响我成为一个努力的人。”
“情绪温度计” 活动让抽象的感受变得可触可感。孩子们在画纸上画出不同温度的温度计,用红色表示愤怒,蓝色表示难过,黄色表示开心。有个平时活泼的男孩画了一支几乎结冰的温度计,小声解释:“我爸妈吵架的时候,我就觉得心里冷冷的。” 这句话让活动室瞬间安静下来,实践队员轻轻摸了摸他的头,递给他一张温暖的黄色贴纸:“老师相信,你很快就能画出温暖的温度。”
“信任背摔” 游戏则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孩子们站在高台上,背对着台下的同伴倒下,实践队员们在周围形成保护圈。起初,有孩子害怕得不敢睁眼,但当感受到身后坚实的支撑时,他们渐渐放下了戒备。这个简单的游戏,让孩子们明白了 “被信任” 和 “负责任” 的重量。课后,那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主动送给队员一张画着笑脸的卡片,上面写着:“今天我很开心。”双向成长:教育是场温柔的遇见
中午午休时,实践队员们在休息室交流着今天的感受。“那个说怕黑的男孩,后来主动帮同学捡垃圾,”同学感慨道“其实孩子们什么都懂,只是需要一个表达的出口。”环保课老师则翻出手机里的照片:“看,这是他们画的未来城市,全是绿色的房子和会飞的垃圾桶。”
活动室的灯光渐次亮起,照亮了墙上孩子们的环保承诺:“我要少用塑料袋”“每天给植物浇水”“不欺负同学”。这些稚嫩的字迹里,藏着比知识更珍贵的东西 —— 对世界的善意和对自我的认知。
今天的课程结束了,但那些关于环保的思考、关于心灵的对话,已经像种子一样播撒在孩子们心中。实践队员们渐渐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一场双向的成长。当他们带着知识走进社区时,也在孩子们的眼睛里,重新看见世界最本真的模样。明天的太阳升起时,这场温柔的遇见,还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