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念兹在兹,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你而来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走进梅州市梅县区扶大高管会,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沉浸式探索活动,引导青少年在寻访历史、亲身实践中,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
创新叙事,让历史“活”起来
如何让古老的非遗在孩子们心中焕发新生?突击队给出了充满创意的答案。活动以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为故事蓝本,将油纸伞、拓印、漆扇、竹编等非遗技艺巧妙设定为“东方奇珍”。孩子们化身为沿着海上丝路远道而来的“小商人”,通过角色扮演与剧情互动,在充满趣味的探索中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可亲可感的文化体验,激发了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图1小朋友在绘制油纸伞

图2小朋友在制作漆扇
以知促行,让传承“深”下去
非遗之美,不止于形,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匠心精神。在油纸伞、拓印、漆扇、竹编四大体验区,突击队精心设置了知识问答与技艺讲解环节。“漆扇与普通扇子有何工艺区别?”“竹编如何‘经纬交织’化为生活好物?”等一系列问题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非遗世界的大门。突击队队员们化身文化信使,耐心讲解着桐油的防水原理、拓印的方寸乾坤、漆扇的髹饰之美、竹编的经纬之妙。孩子们在聆听与问答中,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非遗的理解从浅层的认知深入到理性的感悟,为亲手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图3小朋友们在学习非遗知识

图4突击队队员在给小朋友们讲解竹编的历史
手脑并用,让技艺“亮”出来
当知识的种子在心中种下,亲手实践便成为其生根发芽的最佳土壤。在突击队队员们的悉心指导下,“小商人们”纷纷动手,亲身体验非遗制作的每一个步骤。从彩笔绘伞、墨拓围屋,到漆染成扇、巧手编鱼,孩子们的神情从好奇探索到专注沉浸。“老师!快看看我做的漆扇!”一位孩子高举着自己的作品,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这不仅是一次手工体验,更是一场生动的文化传承——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孩子们手中鲜活灵动的作品,是根植于心的文化烙印。

图5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
浸润童心,让自信“强”起来
活动尾声,孩子们围坐一堂,分享着各自的收获。“我做的围屋拓印要带回家!”“我的竹编小鱼要送给妈妈!”“我知道了漆扇在唐朝就很流行!” 一句句稚嫩的话语,是文化浸润童心最真实的写照。突击队负责人总结道:“今天,你们是满载而归的‘小商人’;未来,你们将是中华文化的‘小小使者’。希望大家能带着这份独特的体验,将我们璀璨的文化瑰宝,带向更广阔的世界。”

图6小朋友绘制完成的油纸伞

图7小朋友们制作的吹塑板
薪火相传,青春有为。这不仅是一次技艺的传习,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自信教育。一颗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芽,必将在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为支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参天大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图8小朋友们高举作品与全体队员合照
图片来源:周密、袁梓津、汤嘉慧、刘宇茜、赵苡辰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音”你而来“百千万工程”突击队